
【細說當年】為在市場賺大錢而中伏 ,那些年知名大企的最失敗「傑作」
創意有時可以令人奇蹟地致富,但有時也會讓人敗得一塌塗地;不少知名企業曾為了成功想出不少走在最前的理念,奈何往往得到的不是掌聲而是失敗。以下會細說過去60多年來多款失敗產品案例,它們均出自眾多全球知名企業的「手筆」,當中有多少你有用過或是知道?
1. Ford Edsel — 汽車史上鐵達尼號
美國福特汽車(Ford)於上世紀50年代斥資400萬美元,打造一款新車「Edsel 」,當時更對外宣稱該款車是外界前所未見,極為前衞,由是挑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然而自1957年推出後,結果不怎樣到美國人垂青。
Photo from Internet
要知道400萬美元開發資金於當時是舉天價費用,惟卻不怎樣助福特取得成功,加上產品本身也出現了不少瑕疵及問題,終到了1960年這款車正式下架。
據指,當時美國消費者只想要一款更細小、經濟實惠的房車,可是福特卻生產一款不符市場需要的汽車,當產品不如宣傳那麼好時,便會引起消費者反彈。福特的失敗之作Edsel都為不少人所津津樂道,連微軟創辦蓋茨也常常以此借鑒。
2. New Coke — 可口可樂失敗作
歷史逾百年、推出過多款產品的可口可樂,於1980年代受競爭對手百事可樂挑戰,幾乎要失去市場主導地位,於是可口可樂打算開發一種味道與百事可樂較為相似的產品,當時被稱為「新可樂」(New Coke)
Photo from Internet
可口可樂於1985年正式推出「新可樂」之前,曾做過試飲測試,結果都是得到好評。奈何推出後卻發現測試結果是錯誤,因為消費者都不喜歡新配方,不到幾個月內,可口可樂即沿用舊配方,並特意命名為「經典可口可樂」( Coca-Cola Classic)。
3. Newton — 蘋果公司iPad的「始祖」
蘋果公司在1992年提出PDA(掌上電腦)概念,在1年推出世界首款掌上電腦Newton。這款產品結合了電子筆控屏幕技術,可以與電腦軟件做同步運行。
Photo from Internet
不過當時定價為700美元(約5400港元),但奈何蘋果公司未能替這款產品找到市場上的定位,加上消費者需求未見很大,故此5年過後便停產。直至蘋果公推出iPad後,才真正在掌上電腦市場上取得成功。
4. Virtual Boy — 任天堂涉足VR黑暗過去
不少遊戲開發商早在幾年前已經爭相關發虛擬實境(VR)技術,但事實上任天堂早在1995年就已經始涉足VR產品,並推出一款名為 Virtual Boy遊戲機。
Photo from Internet
這款產品不如大家所預期,只是利用左右兩個屏幕顯示不同角度的影像造成立體效果,再配以紅、黑兩種單色突顯影像立體感,但對比當時已經出現的3D 遊戲便顯得相形見拙,結果低解像度及遊戲性令Virtual Boy推出半年起來,只出售近百萬部,對遊戲巨擘的任天堂來說是不理想。
整款產品未能為遊戲界帶來革命性影響,結果Virtual Boy還是走到停產的一步,也影響到任天堂有段時間不再輕易觸碰VR。
5. Google Glass — Google
Google曾在2012年推出可穿戴式智能設備Google Glass,這副眼鏡裏裝有一個小型智能相機,希望可以改變人類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實行「把手機戴上眼前」。
Photo from Internet
不過這款產品的銷量在推出2年後仍不見起身,對於其失敗原因,便是設計太為前衞,而且造成如「侵犯」私癮的問題,因為Google Glass本身就是一副相機,讓不少人擔心在自己在未察覺之下拍攝和錄影。
Photo from Internet
如果套用在工業層面上,Google Glass或許有發揮空間,但在一般市場之上,其功能大部分手機都能夠做到,而且智能眼鏡的生態鏈還沒搭建起來,故最終還是迎來失敗。
6. Facebook Home手機 — 手機廠商喊不要
2013年Facebook Home 正式登場,它是Fb與HTC合作的生產項目,以Android為主體,搭載Fb Home軟件,可以讓用戶在鎖定畫面裏快速查看Fb狀態信息及各種資訊。
Photo from Internet
據指,當年Fb教主更曾親赴南韓,邀請三星開發Facebook Home智慧型手機。此外,他更接觸了Sony、聯想、中興、華為等手機廠商,可是卻一一遭到拒絕,因產品理論不符實際用戶需要。
Photo from Internet
當年有評論直言「Fb誤解了移動裝置體驗,用戶最大的不滿之一在於,Home顛覆了傳統Android界面,包括小工具和應用文件夾。當你安裝Facebook Home之後,所有這些都消失不見。除非是Fb的狂熱愛好耆,否則絕對不是一般用戶所能接受。」
由於產品不獲用戶歡迎,更不受手機商垂直,故此Fb很快就從Google Play應用商店把Facebook Home下架,甚至把整個開發團隊解散。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