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小米大跌4成散戶叫苦 汽車工廠內電池傳起火惹熱議 官方指屬去年人為失誤 強調安全無虞

小米大跌4成散戶叫苦 汽車工廠內電池傳起火惹熱議 官方指屬去年人為失誤 強調安全無虞

Business News
By Shiney Xu on 24 Nov 2025

小米屋漏兼逢夜雨?小米(1810)近半年股價由高位暴瀉近4成,散戶叫苦連天之際,近日再傳出「汽車工廠生產線電池起火」。小米回應時澄清,網傳圖片實為2024年汽車工廠電池車間在設備調試期間,因操作人員失誤,導致自動導引車(AGV)上的電池包與設備發生碰撞,電芯受損引發短路及輕微明火。廠方隨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撲滅,火勢並未蔓延至其他區域,亦無人受傷。小米強調事故屬調試偏差,非電池設計或質量問題,所有車型電池均符合國家標準,呼籲車主安心。

不過,小米集團(01810)股價持續偏弱,近月跌跌不休,由今年6月的61.45元歷史高位,回落至約38港元的水平,跌幅近4牟,投資者損失慘重。小米今日股價則反覆靠穩,正午收市報38.36元,微升0.7%。

安全生產流程與企業責任 

針對網絡瘋傳的「小米汽車工廠內電池生產線起火」傳聞及圖片,小米公司發言人於11月23日發布了一份詳盡的聲明,試圖為這場輿論大火「降溫」。核心信息只有一個:這是舊聞,且是人為操作失誤,非產品原罪。

 據小米官方披露,所謂的「起火」實則發生於2024年,當時電池工廠尚處於早期調試優化階段。事故原因被定性為「操作人員在手動模式下的調試失誤」,導致一部由自動導引車(AGV)運載的電池包與設備發生碰撞,部分電芯受損引發短路,並產生輕微明火。廠方隨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將火勢撲滅,事件未蔓延至其他生產區域,亦無人受傷。小米強調,此次屬調試階段的操作偏差,並非電池設計或質量存在缺陷,所有車型電池均符合國家標準。

 此外,同期網絡流傳的「電池車間事件牆展示」視頻,經查實為2024年初設備於「最初調試」期間的問題管理看板,相關問題均在量產前全數解決。小米指出,新生產線在調試階段進行大量測試與驗證本屬行業常規,旨在發現問題、磨合團隊,待設備與產線成熟後方投入正式生產。故此,該過程對產品質量與生產並無影響。

 品牌信任與市場波動風險

 對於近月小米集團(1810)股價近月跌幅近4成。這種波動折射出投資者對「造車新勢力」供應鏈穩定性的深層焦慮——任何關於電池安全的風吹草動,都可能觸發估值回調。

 然而,若剝離情緒看數據,小米的基本面展現出驚人的韌性。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集團總收入達人民幣1,131億元,按年增長22.3%;淨利潤更創歷史新高達113億元。令市場振奮的是,小米智能電動汽車在第三季強勢貢獻283億收入,並成功首次實現單季7億元的經營盈利。

 在電動車行業普遍「燒錢」的背景下,小米僅用不到兩年時間便達成單季盈利。11月20日,小米創始人雷軍於微博宣布,小米第50萬輛汽車當日下線。他強調,這對小米汽車僅是新起點,未來將持續做好三件事:第一,堅持抓安全與交付,在確保安全與品質的基礎上加速生產;第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第三,推進AI與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此外,小米汽車官方微博11月21日表示,預計本週可完成全年35萬輛的交付目標。

 電池製造鏈安全與監管趨勢

 隨著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製造工藝的容錯率正呈指數下降。從電芯封裝到Pack成組,任何微小物理損傷都可能埋下安全隱患。因此,未來監管趨勢將不再限於「產品出廠檢測」,更會延伸至「生產全鏈條追溯」。

 雷軍於第50萬輛車下線儀式提出「推進AI與智能製造深度融合」,正是針對此類生產安全痛點。透過AI視覺檢測與大數據分析,未來工廠可實時監控每顆電芯狀態,將人為失誤風險壓縮至接近零。在行業競爭進入「下半場」的今天,電池安全不再只是實驗室裡的技術指標,而是新能源車品牌的生存底線。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