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紫荊廣場現簡體字小販爭擺檔亂象 內地客指如「港版東門夜市」
位於灣仔海濱、屬於香港回歸標誌性建築的金紫荊廣場,過去以其莊嚴氣派和壯麗海景吸引無數中外遊客,但近日卻出現大量簡體字標示的疑似違法露天攤檔,販售旅遊用品、零食、八寶粥及紀念品等,成為另類「香江夜經濟」,引發內地社交平台熱議。有內地遊客表示感覺像「秒回國內」,指現場氣氛有點像「港版」深圳東門夜市;但亦有人批評攤檔雜亂,影響景觀。
觀光地標「本土形象」突變
曾被視為香港核心象徵的金紫荊廣場,近期卻因大量露天攤檔的出現,令其風貌徹底顛覆。這些攤檔以簡體中文標示,販賣著冰凍八寶粥、手抓餅等內地特色小吃,以及充電線、轉接頭等旅遊用品,甚至提供收費拍照服務。
對於不少首次到訪的內地旅客而言,金紫荊廣場的「新面貌」與他們心中的香港印象大相徑庭。在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上,多名遊客發表貼文,以「烏煙瘴氣」、「亂七八糟」來形容眼前的景象。有遊客直言,這裡「可能是除口岸之外唯一能看到簡體中文的地方」,形容此景象像「一秒回到國內3A級景點」,稱廣場的混亂景象彷彿置身於深圳東門夜市,甚至有網民開玩笑說「港人有意留下此區舒緩遊客思鄉」。這種強烈的反差感,讓許多人感到驚訝與困惑,質疑香港為何會允許這樣大規模的無序擺攤行為在一個如此重要的地標出現。
攤檔現象的管理與合法性
這一現象也引發了公眾對攤檔合法性與管理機制的質疑。部分網民發現,這些攤檔雖看似雜亂,卻配備統一的太陽傘和數字編號,質疑其背後可能並非純粹的個體行為,而是某種有組織的經營模式。
金紫荊廣場毗鄰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其管理方「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向傳媒表示,公司僅負責清潔及一般保安巡邏,並無合法權力驅趕或禁止流動攤販進行商業活動。管理公司表示會持續執行清潔及巡查工作,密切關注廣場範圍內的秩序與衛生狀況,若情況需執法處理,將轉介政府相關部門跟進。
這些攤檔的經營模式充滿內地特色,接受微信支付、支付寶甚至人民幣現金,反映出對目標客群的精准把握。他們利用管理漏洞,在遊客密集區提供服務,形成「像極了內地」的場景,卻也使廣場在法規與執法層面陷入「失語」狀態,合法性與管理性皆模糊不清。
更深層的文化與身份焦慮
當金紫荊廣場的街景從「國際都會」變為「內地夜市」,這不僅僅是美觀問題,更引發了深層次的文化與身份焦慮。遊客與網民的驚訝,實則是對香港獨有氣質正在流失的擔憂。當地標性場所被簡體字、人民幣支付和特定商品所「同質化」時,人們不禁叩問:香港的獨特魅力何在?其引以為傲的城市精神是否正在被稀釋?
一部分人認為,這或許是市場需求驅動下的正常商業行為,甚至體現了「靈活」的城市管理,但更多人則對這種「新常態」深感失望與困惑,擔心香港正在失去其不可取代的、獨有的城市風貌與文化符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