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港元脫勾論興風作浪 若港元持續貶值 恐引發銀行Call loan潮

港元脫勾論興風作浪 若港元持續貶值 恐引發銀行Call loan潮

Investment Bloggers
By 林祖 on 14 Aug 2025
70後金銀投資人 2006年開始投資黄金 2010年成立「金甲蟲之路」網誌,瀏覽量超過200萬 2014應經濟日報出版社邀請著作《金甲蟲之路》 2021年應天窗出版社邀請著作《亂世黃金》 2021建立網站「金甲蟲財經」,瀏覽量超過200萬 https://www.goldbuginvest.com

上集說到,隨着特朗普政府推動的美元貶值國策,港元將迎來一個貶值周期,上集執筆時美元正處於反彈狀態,但8月1日便因就業數據強差人意,單日下挫1.36%,形成周線逆轉形態,面對就業數據大跌,聯儲局減息壓力驟增,堅持不減息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任期只餘9個月,未來局方跟隨特朗普減息路線的機會,已經不是高與低的問題,而是落實的時間罷了。美元未來大方向是走強還是走弱,答案已經十分明顯。

港美貨幣掛勾,強弱與共,但香港的通脹卻比美國温和得多,政府公佈的6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只升1.0%,如上集小弟所言,香港北方大國正處通縮期,透過北上消費、網購等,可化解港元貶值帶來的通脹壓力。

是否代表港元貶值不會帶來影響?當然不是!貨幣貶值的影響,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通脹,其實它對債務的影響巨大,且牽一髮動全身,會波及整個金融市場及經濟。極端情況下,借貸市場甚至會走向崩潰,1920年代的德國就是一個很好說明的例子。

若港元踏入貶值周期,匯價跌勢不止,那麼可能會引發銀行「Call Loan」潮。

Finaeon是一間專做長周期經濟數據分析的公司,曾對1920年代德國處於超級通脹下的經濟數據做過研究。根據Finaeon首席經濟學家布萊恩(Bryan Taylor)的分析,當年德國的借貸利率出現非比尋常的暴漲,現在我們借貸通常會計年利率,當年德國則以日及周去計算利率,年利率變得毫無意義。1923年10月柏林證券交易所收取的利率是每周9%,月利率則為45%,換成年利率,高達7950%。一般民間借貸,周利率維持約3%,換成年利率高達365%。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異常?原因很簡單,超級通脹嚴重蠶食貨幣的購買力,當金融機構、銀行等債主將錢借出去,收回時購買力已經大為下降,只能以超高的利率去抵消貨幣購買力的嚴重流失。當時貨幣購買力流失多嚴重?1923年10月1日2.42億馬克可兌1美元,一個月後就變成1000億馬克兌1美元,月通脹率為24380%。

舉1920年代德國為例,並非說香港要爆發超級通脹。德國例子雖極端,但道出的原理是相通的,就是於長期通脹下,放貸行為極不化算,尤其專以借貸、融資為本業的銀行。金錢貸了出去,若干年後收回,購買力已經萎縮一截,銀行是開門做生意,不是放貸做慈善,要保存貸出去的錢的購買力,他們只能做一件事,就是仿效當年德國銀行,將借貸利率提升。

香港行聯繫匯率,港元實際只是美元的代用券,銀行或金融機構貸出港元,實際上也是貸出美元。當踏入2025年,美元持續暴挫,美匯指數6個月就挫去了11%,香港的銀行又怎會無動於衷。

香港借貸市場以甚麼為最大宗?小弟認為是地產按揭,除了住宅,還有數量龐大的商業物業,如寫字樓、商舖等等。由於一般住宅涉及借貸人數眾多,如果銀行要動手處理美元貶值帶來的長遠損失,必定是向人數較少而貸款數額龐大的「債仔」開刀,要麼重定利率,甚至貸款到期的就盡量收回,不再續期,這樣的追債成本相對較低。於是我們便看到驚人的Call Loan潮,始於何時?翻看新聞,正好是2024年年底,亦即美元由歷史高位反轉的時間,當時更有政府行會成員為工商舖Call Loan潮流下男兒淚。果不其然,之後隨着美元大挫,Call Loan愈演愈烈,大地產商、收租王、舖王,輪着一個個陷入債務困境。

與此同時,面對美元大幅貶值,港元的聯繫匯率制度亦開始受到質疑。有一份由地產代理老板創辦的報紙早前便連發了兩個社論,呼籲重新審視聯匯,建議政府考慮轉金本位,並為美元危機作好準備等等。與之相呼應的就是網絡上、媒體上,此起彼落的港元脫勾論。說穿了,就是為自身脫困的一場輿論戰。要令聯匯解體,並非易事,即使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面對國際巨資衝擊,聯匯都能守住,只要香港人沒有加入衝擊行列,脫勾可能性十分低,除非連持有港元的香港人也大規模擠兌。

港元跟隨美元貶值,如果沒形成高通脹,對普羅大眾並非壞事,通過貨幣貶值,對於外國人,香港成本會大為降低,長遠來說對經濟利多於弊,始終成本過高所形成的性價比過低,才是香港經濟的主要問題。小弟認為中國政府會讓港元隨美元貶值,港元脫勾論不會起到作用。但有一班人就要面對慘烈一幕,未來港元貶值周期下,不知有多少地產商、炒家、各種王者要被周期吞噬。

林祖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