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AI + 昆蟲神經  德國研發「機械小強」  拯救倒塌大樓靠牠?

AI + 昆蟲神經 德國研發「機械小強」 拯救倒塌大樓靠牠?

Tech News
By Michael Chan on 28 Jul 2025

德國初創Swarm Biotactics正將蟑螂變成搜尋與監控的新世代工具。這間成立於2022年的生物科技公司,把傳統令人作嘔的昆蟲,轉化成能協助搜救、監控與通訊的智能載體。根據報導,這些改造蟑螂體內安裝了神經刺激器與通訊模組,還可搭載溫度、氣體與運動感測器,配合AI系統實時傳輸數據。這類技術的核心賣點,在於「低成本、高適應力、可群體作業」,目前已吸引包括軍方與救援組織的高度興趣。

應用場景遠超你想像

這類「機械蟑螂」的設計邏輯,不只用於災難救援,其潛在用途廣泛,涵蓋以下幾大類:

.城市安全監控:可潛伏於牆角、排水管道進行長時間觀察
.化學/核災警戒:進入人類難以抵達的污染區域
.軍事偵查:低聲、低熱、低干擾的偽裝監控
.群體協作:利用蟑螂天性,組成數百隻同時行動的智能群體

這些應用背後的關鍵,是讓機械蟑螂以類似「蜂群智能」的模式運作,讓多隻裝置能互相交換資訊、自主調整路徑。

腦神經刺激才是關鍵

Swarm Biotactics的關鍵技術之一,是透過電極刺激蟑螂的腦神經與周邊感應系統,使其能「被操控」向特定方向移動。這與傳統機械控制截然不同——它保留了蟑螂的移動本能,只是透過微電流引導方向。再加上可即時傳送的影像與數據模組,這些生物機械混合體,不僅具備良好續航與靈活度,還能達到極高精度的偵測任務。

投資者押注它的未來不是「玩票」

根據Swarm Biotactics披露的融資資料,公司近期完成Pre-A輪投資,估值達數百萬歐元,主要投資者包括來自德國的軍事技術基金與科技風投機構。這背後折射出的訊號明確:生物機械混合體,正逐步進入實用化階段。由於蟑螂能夠在零下10°C與高達50°C間生存、幾乎不會斷電,這類平台比傳統機械人更具適應性與成本效益,特別是在極端環境下,其價值難以替代。

當科技開始「控制生物」,倫理爭議也隨之升溫。支持者認為這是對自然的創新應用,但批評者指出「神經刺激」接近操控意識,與動物實驗倫理界線模糊。Swarm Biotactics強調所有操作均經過嚴格倫理審查,且所用蟑螂皆來自無繁殖改造系統。但這樣的回應是否足以釋除公眾疑慮?特別是在面對機械蟑螂進入公共空間時,數據隱私與城市治理的討論,才正要開始。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