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咖啡人落淚,美對巴西咖啡豆徵稅50%,星巴克或變味?

咖啡人落淚,美對巴西咖啡豆徵稅50%,星巴克或變味?

Business News
By Neo Liu on 15 Jul 2025

當美國政府對全球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巴西揮下50%的關稅(8月1日生效)大棒時,影響的絕不僅僅是國際政治的角力,更是手中咖啡的價格、味道,甚至是它未來的供應。從加州巴西社區的恐慌性囤貨,到星巴克總部的成本計算,一場由關稅引發的連鎖反應已經啟動。

貿易戰火延燒至民生消費

在加州山景市的巴西雜貨店「Sousa's」,週日店內人潮洶湧,顧客紛紛搶購巴西咖啡等家鄉商品,大家都在擔心,所有東西又要漲價了。

引發這場搶購潮的源頭,是美國政府宣布,將對來自巴西的進口商品徵收高達50%的懲罰性關稅。這項政策被視為特朗普貿易保護主義的延續,旨在對巴西的某些貿易行為施壓。然而,對於數百萬在美生活的巴西移民和喜愛巴西產品的美國消費者而言,這無異於一記重擊。在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政策的任何風吹草動,最終都將由普通消費者來承擔後果。

巴西的咖啡王國:為何美國市場難以割捨?

要理解這場關稅風暴的嚴重性,首先必須認識到巴西在全球咖啡產業中不可動搖的「霸主」地位。巴西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豆生產國,其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更是美國市場最重要的咖啡來源地。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美國每年進口的咖啡豆中,約有30%至33%來自巴西。去年,這一數字相當於814萬袋(每袋60公斤)的咖啡豆。這意味著,在美國,每三杯咖啡中,就有一杯含有巴西的咖啡豆。

巴西咖啡之所以能主導市場,不僅僅是因為其龐大的產量,更在於其獨特的風味特性和穩定性。巴西出產的阿拉比卡咖啡豆,通常具有低酸度、高醇度、堅果和黑巧克力的風味,口感溫和順滑。這種「中性」且討喜的風味,使其成為製作意式濃縮咖啡(Espresso)和各種拼配咖啡的完美基底。

包括星巴克(Starbucks)、皮式咖啡(Peet's Coffee)在內的幾乎所有大型連鎖咖啡品牌,都高度依賴巴西咖啡豆來維持其核心產品風味的一致性。對他們而言,巴西豆是確保全球數萬家門店都能提供相同標準口味的「壓艙石」。因此,當這個最重要的供應源面臨50%的關稅壁壘時,整個美國咖啡產業的供應鏈都為之震動。

成本危機與替代品困局:星巴克們的兩難

對於星巴克這樣的巨頭而言,50%的關稅意味著一場嚴峻的成本危機。史丹佛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主任萊恩・康明茲(Ryan Cummings)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明確指出,若咖啡批發價格上漲50%,這股壓力將在三個月內傳導至消費端,「每杯咖啡的價格可能會上漲25美分(約等於2港元)。」

這看似微小的漲幅,乘以星巴克每日數百萬杯的銷量,將是一筆巨大的數目。企業將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是自行吸收上漲的成本,犧牲利潤率;還是將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冒著流失客戶的風險?

尋找巴西咖啡的替代品遠比想像中複雜。美國當然可以轉向其他咖啡生產國,例如全球第二大阿拉比卡豆生產國哥倫比亞、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和危地馬拉,或是近年崛起的越南。然而,沒有一個國家的咖啡能夠完美地替代巴西。

1.哥倫比亞: 其咖啡豆以明亮的酸質和水果風味著稱,品質極高,但風味特徵與巴西豆截然不同。若用來替代巴西豆作為拼配基底,將徹底改變原有產品的風味,這對追求標準化的連鎖品牌是致命的。

2.越南: 主要生產羅布斯塔(Robusta)咖啡豆,其咖啡因含量更高,風味更為濃烈苦澀,通常用於即溶咖啡或作為意式拼配中增加油脂(Crema)的少量成分,無法作為高品質阿拉比卡(Arabica)的主體。

3.中美洲與非洲(如衣索比亞): 這些地區盛產高品質的精品咖啡豆,風味各異,花香、果香、酒香紛呈。但它們的產量相對較小,價格更高,且風味過於獨特,難以滿足大眾市場對穩定、溫和口感的需求。

要找到一個能在產量規模、價格優勢、風味特性三方面同時媲美巴西的替代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意味著,美國咖啡市場在短期內,除了承受價格上漲,似乎別無選擇。咖啡貿易消息人士甚至警告,若關稅在8月1日如期上路,巴西對美國的咖啡供應鏈可能面臨「斷供」風險,這將引發市場的劇烈動盪。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