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學股神巴菲特逆向投資 要問自己3個問題:再跌5成你受得住嗎?
當市場陷入恐慌、價格雪崩式下跌時,理論上正是逆向投資者大展身手的時刻。他們自詡為市場的逆行者:別人恐懼時他們貪婪,別人貪婪時他們冷眼旁觀。但如果這套哲學真的如此有效,那麼他們的績效,應該早已直追宣布今年底退休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不至於讓那麼多投資者深陷「價值陷阱」,一跌再跌,直至信仰崩潰。
從歷史數據看,逆向投資的確有其邏輯基礎。從長期看,價值股往往跑贏增長股,小型股則常有估值修復空間。例如從1990年到2022年,美國股票市場中最低市賬率(P⁄B)五分一的股票,即使不加任何篩選,年化回報率仍達約8.9厘;若加入品質篩選條件(高ROC、低負債比),年化回報率甚至可攀升至10.5厘。
若一隻便宜股票能證明自己不是「平嘢無好」,而是被市場短視錯殺的好公司,那麼等待的回報就不只是希望,而是高機率事件。
問題是,這些數據多半來自回測,就像考完試再挑題目複習,當然容易得高分。市場會告訴你過去哪些公司被低估,但不會貼心地幫你用螢光筆標註「這是未來寶藏股,快撿」。
更殘酷的是,有些公司雖然看起來財務穩健,實際上卻可能已站在科技顛覆的斷崖邊。財務報表只是過去的殘影,並不代表未來的存亡。
需紀律與耐心 股災夠膽出手
真正的逆向投資者,不會只撿跌得最多的股票,而是尋找那些暫時受挫但基本面依然健康的企業。說穿了,這其實就是一種更有紀律的價值投資。也就是說,你不是於Outlet亂翻過季商品,而是在等Gucci包包破天荒打五折時才出手。這需要的不只是眼光,更是自律與耐性。
看看巴郡(Berkshire Hathaway)就知道,目前手握3470億美元現金與短期國債,佔總資產近27%(遠高於25年平均值的13%)。但「股神」巴菲特依然按兵不動,在2025年股東大會上更直言:「如果我每年被迫投資500億(美元),那將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他不是不想投資,而是在等待市場情緒崩潰時,撿起真正的價值。這正是機會型逆向投資的關鍵:紀律與耐心。要能忍住不在過熱時高追,更要在市場崩潰時有膽出手,並提前建立好一份「購物清單」,鎖定那些「質優但價高」的夢幻企業。
以「科企七雄」(Magnificent Seven)為例,它們都是偉大的公司,但在估值過高時買入,注定會影響回報。當市場集體忘記「好公司不等於好投資」這句話時,泡沫就已開始悄然形成。換句話說,市場對它們的熱情,早已預支未來10年的利潤。事實上,連這些巨頭也曾被低估。例如輝達(Nvidia)在2018年股價一度被腰斬;Tesla更是10年內數次被市場視為「妖股」;Facebook(Meta)則在元宇宙幻滅時被「唾棄」成垃圾股。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價格錯置是常態,真正關鍵在於市場錯定價格時,你能否看清其價值。
正如巴菲特所言:「你要有耐心,但當機會來了,要在5秒內做決定。」這並非矛盾,而是逆向投資的真諦。你要能夠長時間什麼都不做,也要能夠在機會來臨時果斷出手。這種心態的建立並不容易,真正的逆向投資並不靠估值模型或Excel表格,而是一場心理戰。這需要3樣東西:第一、冷靜的心態,在市場恐慌時不隨波逐流;第二、極大的耐性,能等市場回歸理性;第三、堅強的心臟,能承受短期內價格繼續下跌的折磨。
換句話說,逆向投資者面對的最大敵人從來不是市場,而是自己。你得和人性搏鬥、忍受孤獨與不確定,甚至在價格再跌50%時依然按兵不動;即使策略正確,市場也不一定立刻給予回報。這就像與市場玩一場耐力賽,「時間是對手,信仰是武器,耐心是籌碼。」
價格再跌50% 能承受嗎?
然而,這樣的心理質素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是一種奢侈。更現實的問題是,當價格繼續下探、新聞充斥悲觀預期、朋友紛紛割肉拋售時,你是否還能堅持當初的反向立場?若不能,那麼即使你的財務模型再精準,也只是紙上談兵。
「逢低買進」是一句簡單的話,但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就像巴菲特所說:「你需要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但你也得活得夠久,才能看到自己是對的。」所以,下次當你看到價格暴跌、社交媒體瘋傳「Buy the Dip」時,請先問自己3個問題:
一、這家公司真的只是被錯殺嗎?
二、我能承受它再跌50%嗎?
三、如果沒人支持我,我還敢買嗎?
如果3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可能不是在接刀,而是在拾鑽。
(筆者相關人士持有Tesla、Nvidia、Meta的財務權益)
徐立言
www.facebook.com/hsulylab/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