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遙距員工政策收緊:每週必須3天回辦公室,在家辦公模式退潮?哪些公司依舊維持彈性模式
Google正調整其遙距工作政策,要求部分員工每週至少返回辦公室工作三天,同時對其 AI 團隊提出更高強度的工作要求。此舉反映了科技業在後疫情時代對生產力、創新與競爭力的重新評估。
Google辦公室政策收緊:部分遙距員工面臨回歸或離職選擇
根據 CNBC 等媒體引述的Google內部文件,Google已要求部分完全遙距工作的員工,每週至少返回辦公室工作三天。未能遵守的員工,可能需要考慮公司的自願離職計劃。Google官方回應稱,此決策權主要由各團隊主管掌握,並非公司層面的統一硬性規定。
此政策調整的背景是Google近期的人員規模變化。截至去年底,Google員工數約為 18.3 萬,少於兩年前的 19 萬。雖然公司未將人事精簡與遙距政策直接掛鉤,但外界普遍認為這是Google提升營運效率、加強協作和刺激創新的策略之一。
支持返回辦公室的觀點認為,面對面互動能促進創新、加速決策並強化企業文化,對高度協同的項目尤為重要。Google高層可能判斷,實體辦公環境對維持公司競爭力仍有必要。然而,反對者強調遙距工作提供的靈活性、更廣的人才庫及改善員工生活品質。強制回歸可能導致人才流失,特別是需要照顧家庭或居住偏遠的員工。
AI 競賽壓力陡增:布林呼籲 AI 團隊加強投入
除了遙距政策調整,Google對其AI部門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直接反映了公司在核心戰略領域面臨的競爭壓力。
據報道,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今年稍早向 AI 團隊傳達了緊迫訊息。他不僅期望 AI 員工盡可能每天到辦公室,甚至提及每週工作 60 小時可能是「生產力的最佳點」。布林表示,面對 AI 領域的加速競爭,Google必須「加大力度」以保持領先。
此背景是 OpenAI 的 ChatGPT 引發全球熱潮,微軟、Meta 等對手在 AI 領域迅速推進。Google雖有深厚 AI 研究基礎,但在技術快速產品化和市場反應速度上面臨挑戰。要求 AI 團隊增加工時並加強線下協作,顯示了高層對研發速度和質量的焦慮,視 AI 為決定公司未來的關鍵戰役。
哪些公司依舊維持彈性模式?
Google的政策變化是科技行業趨勢的一部分,但各公司態度不一:
- 維持彈性或遙距優先的公司:
- Airbnb: 實施「永久彈性工作」,多數員工可選擇永久遙距,薪酬不因地點調整,旨在吸引全球人才。
- GitLab: 作為全遙距公司典範,持續倡導此模式。
- 微軟(Microsoft): 採取較靈活的混合模式,鼓勵利用辦公空間,但允許與經理協商後的遙距安排。
- 亞馬遜(Amazon): 要求員工每週至少入辦公室三天,強調面對面協作。
- Meta: 同樣要求每週至少三天到崗,並與績效掛鉤。
- 蘋果(Apple): 推行指定日到崗的混合工作模式。
- 特斯拉(Tesla): CEO 馬斯克一直主張辦公室工作,早期即要求員工全職回歸。
分析與展望:效率與人性的權衡
科技公司在遙距政策上的分歧,反映了管理理念、文化和業務需求的差異。要求回歸辦公室者,通常看重傳統管理、即時溝通和實體資產利用,相信物理聚集有利創新。
支持遙距或彈性模式者,則重視全球人才、員工自主性與滿意度,相信藉助工具和流程,遙距協作也能高效。他們認為僵化政策不利於人才競爭。
Google的案例顯示其正試圖尋找平衡點,但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對 AI 團隊的壓力,凸顯了其轉型期的焦慮。一方面希望藉由回歸辦公室重振協作,另一方面在 AI 競賽的壓力下對核心團隊提出高要求。
未來幾年,科技業工作模式難有定論。各公司將持續在不同模式間探索調整。這場關於效率、創新、成本、人才與員工福祉的博弈將繼續。對Google而言,如何在維持競爭力的同時,兼顧員工士氣與企業文化,是其核心挑戰。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