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爭端的犧牲品,美國對東南亞光伏產品最高徵35倍關稅,為何會成關稅重災區?
美國商務部近日宣布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四國的太陽能產品徵收最高達3521%的關稅,震驚全球光伏市場。這一舉措針對中國企業被指透過東南亞「洗產地」規避美國關稅的行為,將如何重塑東南亞光伏產業?對全球能源轉型又意味著什麼?
美國對東南亞光伏產品加徵高額關稅的背景與原因
美國對東南亞光伏產品徵收高額關稅,源於中美貿易爭端的延續。美國商務部指控中國太陽能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四國,透過「洗產地」規避對華關稅,並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向美國傾銷產品,損害本土製造商利益。2024年,美國進口光伏組件77%來自東南亞,總值達129億美元,凸顯其市場依賴性。
為保護本土產業,美國於21日公布「雙反」(反傾銷與反補貼)終裁結果,認定柬埔寨、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的產品存在傾銷行為,關稅稅率從8.59%一路飆高至3521%不等。美國商務部指出,柬埔寨因生產商未配合調查,面臨高達3521%的懲罰性關稅。越南未獲個別審查的企業將面臨395.9%的高額關稅,泰國同類企業稅率達375.2%,而馬來西亞則適用34.4%的全國統一稅率。
數據顯示,2024 年美國新增光伏裝機量近50GW,較2023年增長 21%,顯示強勁需求。此次加徵關稅,旨在為本土產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但也引發了對供應短缺和成本上升的擔憂。
對東南亞光伏產業的影響
東南亞光伏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高額關稅直接推高出口美國的成本,特別是柬埔寨企業,最高稅率達3521%,幾乎切斷其美國市場准入。 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的企業如晶科能源(馬來西亞產品稅率40%)和天合光能(泰國產品稅率375%)也受到重創。 2024年,東南亞四國對美出口光伏設備佔美國進口總量的77%,如今企業可能被迫轉向其他市場,如歐洲或中東,但這些市場的需求無法完全吸收其產能。 此外,關稅可能促使企業加速本地化生產,但資金和技術轉移需時,短期內恐導致產能過剩和利潤下滑,部分中小企業甚至面臨倒閉風險。
對全球光伏產業的長期影響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2024年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新增451.9GW。但美國關稅可能打亂這一趨勢,高關稅推高美國市場的光伏產品價格,恐抑制其裝機增速,2025年美國預計新增32.5GW的目標或受影響。 同時,東南亞產能受限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企業或轉向印度、中東等新興市場,但物流成本和碳足跡要求將增加營運挑戰。長期看,關稅或加速全球光伏產業的本地化趨勢,但短期內將加劇價格波動和供需失衡,影響全球能源轉型進程。
東南亞企業需迅速調整策略,尋求新市場與本地化路徑;全球市場則需應對供應鏈重組與價格波動的挑戰。這場關稅戰的贏家與輸家尚未明朗,但其對能源轉型的影響將持續發酵,值得密切關注。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