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虛擬色情也犯法?    「AI美女」色情海報販賣案     累賺54萬港元

虛擬色情也犯法? 「AI美女」色情海報販賣案 累賺54萬港元

Business News
By Michael Chan on 16 Apr 2025

日本東京警視廳於日前逮捕4名男女,涉嫌利用免費生成式AI製作逾2100張無碼色情海報,於拍賣網站販售,每張售價數千日圓。不到一年,4人累計獲利1056萬日圓(約54萬港幣)。當中有三人已承認犯罪,但另一嫌犯否認,聲稱「不知違法」。

他們被指控利用網絡上免費提供的生成式AI軟件,透過輸入如「腳張開」、「裸體」等簡單的文字指令,輕易生成了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虛擬女性無碼裸體圖像,並將其印刷成海報。這些「AI美女」海報隨後被放到網上拍賣網站,以每張約5000日圓(約270港幣)的價格公開販售。

據部分疑犯供稱,其動機是為了「賺取生活費」,並且受到社交媒體上流傳的「AI海報成本低、利潤高」等說法的誘惑。令人側目的是,部分涉案人員對AI技術本身並不熟悉,僅憑自學或他人簡單指導便能上手操作。

此案的核心法律癥結,在於日本刑法第175條「猥褻物頒布罪」 是否能有效規範由AI生成、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人物圖像。該法條明文禁止頒布或公然陳列「猥褻的文書、圖畫、電磁記錄媒體及其他物品」,條文中並未明確區分內容的來源是真人實拍抑或電腦生成 。從法理上看,只要圖像內容被司法認定達到「猥褻」的標準,不論其生成方式為何,均有可能構成犯罪。

然而,「猥褻」本身是一個相對主觀且隨社會觀念變遷的概念,過往涉及電腦動畫(CG)或3D打印數據的案件也顯示,「人造物」的特性有時會影響法官的判斷 。此次日本警方選擇以涉嫌散布猥褻圖片的罪名逮捕疑犯,顯示執法機關初步傾向於將高度擬真的AI生成色情圖像,視同傳統定義下的猥褻物品來處理。

這一點與日本的《兒童買春、兒童色情關係行為等規制及處罰並兒童保護等相關法律》(簡稱兒童色情禁止法)形成了鮮明對比。該法明確規定,其規制對象必須涉及「實際存在的兒童」。

因此,單純由AI生成的、不涉及任何真實兒童的虛擬兒童色情圖像,目前難以直接適用兒童色情禁止法進行處罰,除非檢方能證明其生成過程使用了真實兒童的數據或以真實兒童為模型。本案的最終判決結果,無疑將對未來AI生成內容的法律定性產生重要的指標性意義,可能為法律如何應對虛擬世界的「真實」衝擊提供新的判例。

儘管本次案件中的圖像主角並非真實存在的個人,其所引發的倫理爭議卻異常激烈。一種觀點認為,既然圖像人物純屬虛構,便不涉及對真實個體的剝削或直接傷害,因此應受到較少的法律限制,甚至可歸屬於創作或表達自由的範疇 。然而,反對聲音強烈指出,即使人物是虛擬的,高度擬真的色情內容,特別是當其涉及兒童形象或暴力元素時,其潛在危害不容忽視。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