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戰烽火直達購物車:亞馬遜CEO預警,關稅成本終將由消費者買單
美國對全球貿易體系,特別是中國,祭出強硬手段。最新宣布對華進口商品加徵高達145%的懲罰性關稅,在全球市場投下震撼彈。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及其廣大用戶群,正位於這場風暴的中心。鑑於大量商品依賴中國製造,且企業難以自行吸收鉅額關稅,一個嚴峻的現實浮現:為這場貿易角力最終買單的,恐將是每一位在亞馬遜購物的美國民眾。
亞馬遜的「中國結」:關稅下的成本困局
亞馬遜的成功,深度植根於全球化供應鏈,其中中國扮演了關鍵角色。從電子產品到家居日用,亞馬遜平台上相當比例的商品,尤其是第三方賣家銷售的,直接或間接來自中國工廠。這種依賴性,源於中國成熟的製造生態和成本優勢,使許多賣家,特別是中小企業,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同等規模和效率的替代方案。
這使得他們在面對川普政府高達145%的新關稅時,處境極為被動。這意味著進口成本將急劇飆升。一件成本10美元的商品,僅關稅就可能增加14.5美元,這還未計入其他流通環節的費用。亞馬遜CEO安迪·賈西(Andy Jassy)直言:「(第三方)賣家網路勢必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為企業通常沒有50%的額外利潤空間可以消化關稅成本。」這句話點明了核心困境:對於利潤空間有限的賣家而言,吸收如此高額的成本幾乎不可能,價格上漲成為必然的傳導路徑。
關稅衝擊波:亞馬遜面臨的多重挑戰
關稅政策的影響遠不止於商品標價,它對亞馬遜公司本身也構成了一系列複雜挑戰。
平台吸引力受損。亞馬遜以商品豐富和價格實惠著稱。若大量商品顯著漲價,消費者可能流向其他平台或削減開支,直接威脅亞馬遜的用戶基礎和市場份額。
賣家生態承壓。成本上升和潛在的銷量下滑,將使眾多第三方賣家,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可能退出平台。這將導致商品選擇減少,進一步削弱平台競爭力,並可能引發平台與賣家間的緊張關係。
自營業務成本同步增加。亞馬遜銷售的自有品牌及直接採購商品中,亦有大量來自中國。關稅同樣會提高其採購成本,壓縮自營利潤。
整體交易額(GMV)與佣金收入面臨風險。價格上漲可能抑制購買量,影響總交易額,進而減少亞馬遜賴以為生的佣金收入。
供應鏈管理更趨複雜。賈西雖提及「戰略性提前採購庫存」及重新協商條款,但在高額關稅的衝擊下,效果存疑。長期看,供應鏈多元化雖是方向,但轉移過程耗時費力,短期難解近渴。
成本轉嫁:消費者終成承擔者
經濟規律決定了供應鏈中突然增加的巨大成本,若無法內部消化,必然向終端傳遞。亞馬遜平台上的多數賣家缺乏足夠的利潤空間來吸收動輒數十甚至上百個百分點的關稅,將成本壓力轉移給消費者,是最符合商業邏輯的反應。
一個售價30美元的商品,若因關稅導致成本大幅增加超過其原有利潤,賣家為求生存,除了漲價別無他途。這種情況可能廣泛發生在依賴中國供應鏈的各類商品上,從電子產品到家居用品無一倖免。這無疑將推高美國的通脹水平,侵蝕民眾的購買力。賈西的坦承,正是對這一經濟現實的註解。
精打細算時代:消費行為的潛在變革
面對商品普遍漲價的前景,美國消費者的購物行為預計將更趨謹慎。
價格敏感度提升:消費者將花更多時間比價,不僅在亞馬遜內部,也會與沃爾瑪、Target、Temu等對手比較。
非必需品消費降溫:在高物價壓力下,家庭預算將更傾向基本開銷,非必需品的購買可能被推遲或削減。
尋求替代方案:本土製造商品、二手貨或價格更低的平台可能更受青睞。
品牌忠誠度受考驗:價格因素的權重上升,可能導致消費者更容易轉換品牌或購物平台。
儘管亞馬遜聲稱正努力穩定價格,但在高額關稅面前,其能動用的緩衝手段效果有限。美國消費者無疑將在日常購物中感受到壓力,這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消費習慣轉變。由貿易政策引發的市場震盪,其漣漪正從宏觀經濟層面擴散至每個家庭的具體消費決策中。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