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萬變 人性不變 貪婪惹禍 若無法適應市場變化 散戶將成為犧牲品
股市從來不是靜止的畫面,而是一場永不落幕的戲劇。舞台上的角色、道具和佈景不停更迭,但人類本性,貪婪與恐懼,卻如恆古不變的劇本,始終主導著這場表演。Jesse Livermore的名言或許是最貼切的註解:「華爾街沒有新鮮事,因為投機如同古老的山丘,今日發生的事,往昔已發生,未來還會再現。」這句話透露出一個殘酷而有趣的現實:市場變化無窮,但內核不曾改變。
然而,這種永恆的「不變」並不意味著市場會停滯。相反,變化正是其存在的意義。從產業結構到市場所有權,再到國家股市的領導地位,變化無處不在,且往往出人意料。這種動態為投資者提供了風險,也提供了機會。畢竟,如果一切固定,那麼風險溢酬從何而來?
看看1900年的美國和英國股市,當時的領頭羊是鐵路、煤礦和銀行。鐵路股在美國佔據了壓倒性的地位,幾乎是今日科技股的翻版。然而,快進到2025年,情況已完全不同:科技股在美國市場佔據主導,英國則更為分散,金融、能源和健康產業均衡發展。
這一變化告訴我們什麼?產業領導地位從來不是永恆的。當年 Benjamin Graham 在《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中大篇幅討論鐵路股,而現在的投資者若還抱著鐵路股票不放,恐怕早已在通脹的侵蝕下化為塵土。這無疑是一個警示:投資者若沉迷於過去的榮耀,便注定被未來所淘汰。
有趣的是,這種變遷並非只屬單一市場,而是全球現象。不同國家的股市表現猶如一場混亂的接力賽,誰能預測丹麥會在過去 20 年中擊敗美國,成為全球表現最佳的股市?而葡萄牙卻在這場競賽中墜入深淵,年化報酬率為負。這種「股市的精神分裂症」雖然令人摸不著頭腦,但也正是市場的魅力所在。
然而,這些變遷僅僅是表象,更深層次的變化發生在市場的持股結構。1945年,美國股市的90%為家庭所持有,如今這一比例已降至38%。取而代之的是基金、外資和退休金的崛起。Passive fund(被動型基金)和ETF加起來持有了15%的市場,而這一數字在70 年代甚至不存在。
這樣的變化帶來了什麼影響?一方面,市場的「雞蛋」分散在更多的「籃子」裡,減少了極端事件對經濟的破壞。但另一方面,也讓市場更受資本流動的影響。如今,外資佔據了近五分之一的美國股市,這意味著當全球資金撤離時,市場可能會顯得更加脆弱。
這種權力的分散化是否會讓市場更穩定?答案並不明確。儘管家庭投資者的直接影響力下降,但透過基金等間接持股,他們依然是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然而,市場的決策權正向機構投資者傾斜,而這些機構往往不是以長期利益為導向,而是受季度業績的驅動。
總結來看,股市是一個充滿悖論的機構:變化是其生命力的源泉,但不變的人性卻是其本質。歷史告訴我們,市場的結構、領導者和所有權會不斷輪替,但投資者的本能反應並沒有進化得比百年前更精緻。
對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如果你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那麼你便是市場的犧牲品。然而,適應並不意味著盲目追逐潮流,而是要認清變化背後的規律,並在不變的本質中尋找機會。
如同Jesse Livermore的另一句名言所言:「贏家總是從市場中學習,而輸家則是從市場中抱怨。」當你下次面對股市的起伏,不妨問問自己:這真的是市場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