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業率16.9%下的逃亡,中國青年養老院熱潮,短暫喘息還是長期趨勢?
2024年,中國青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職場困境:失業率飆升至16.9%,社會競爭白熱化,甚至催生了「爛尾娃」這一新詞,用來形容那些被迫依靠父母的年輕人。在城市的高壓與焦慮下,越來越多20至30多歲的青年選擇「慢下來」,逃往農村的「青年養老院」尋求喘息。
青年養老院:從城市逃亡到鄉村喘息
「青年養老院」是指吸引二、三十歲青年到農村鄉間放鬆,暫時逃離城市高壓環境的旅宿。該概念最早在2024年初於中國小紅書發酵,並迅速成為熱潮。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范圍內宣稱是「青年養老院」的場所已超過2000家,遍布20多個省份,且數量仍在持續增長。這些地方通常提供簡單住宿與伙食,價格親民,每晚僅需數十至百餘元人民幣。住客多為剛失業或厭倦「996」工作模式的年輕人,選擇在這裡短暫「躺平」,遠離職場壓力。
例如,雲南大理一間青年養老院的入住率在過去一年增長了30%,顯示出年輕人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強烈需求。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上標籤「#青年養老院」的帖子已超過10萬條,網友紛紛分享自己的「退隱」故事,掀起熱烈討論。
高失業與低期望:背後的社會推手
青年養老院的興起並非偶然,而是中國經濟與社會結構變化的縮影。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2月,16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達到16.9%。這一數字背後,是大量大學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卻面臨房地產危機與科技行業監管收緊導致的職位縮減。許多畢業生不得不接受低薪工作,甚至回鄉成為「全職兒女」,靠父母養老金度日。
與此同時,傳統的「努力就有回報」信念正在崩塌。一項調查顯示,僅28%的受訪青年認為「努力一定有回報」,相比2004年的62%大幅下降。這種期望落差讓年輕人轉而尋求替代生活方式,青年養老院因而應運而生。它不僅是經濟壓力的產物,也是對城市高壓生活的一種反抗。
需求與可能性:短暫避風港還是長期趨勢?
青年養老院滿足了年輕人對低成本放鬆的迫切需求。據報導,農村地區的生活成本僅為一線城市的五分之一,這對收入不穩的年輕人極具吸引力。此外,這種模式還帶動了鄉村經濟,例如雲南某養老院的經營者表示,2024年收入增長了40%,全靠城市青年帶來的消費。
然而,這股潮流能否持久仍存疑問。專家指出,農村缺乏優質醫療與教育資源,難以滿足年輕人長期定居的需求。有分析指出,2025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為1222萬,競爭有限職位,但隨著經濟復甦,這批「退隱者」最終可能重返城市。這更像是一場短暫的逃離,而非永久的解決方案。
香港躺平族:會否北上農村?
相比之下,香港年輕人的「躺平」現象則呈現不同面貌。根據政府統計數據,香港失業率在2024年底穩定於3.2%,遠低於中國內地,但高昂的樓價與職場壓力仍讓不少青年感到無望。許多人選擇減少消費、與父母同住,甚至放棄置業夢想,卻鮮有人考慮前往內地農村「躺平」。原因在於,香港青年更傾向於城市生活,且對內地鄉村的陌生感與文化差異形成障礙。與其北上,他們更可能在本地尋找精神出口,例如參與社區活動或兼職經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