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想財務自由要當藍領】美國Z世代跳過大學投入藍領行業  平均月薪3.3萬  高過部分大專畢業生

【想財務自由要當藍領】美國Z世代跳過大學投入藍領行業  平均月薪3.3萬  高過部分大專畢業生

Business
By Valerie on 02 Sep 2024
Digital Editor

長久以來,上大學一直被認為是幫助階級翻身、出社會後可爭取高薪工作的捷徑,但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費用飆升,美國年輕人不再執著於需要花費4年才能拿到的大專學位,越來越多人高中一畢業就投入普遍被認為不體面的藍領工作領域。其中還有不少人認為,藍領工作更不容易被AI取代,擁有更大的工作保障。

《CNBC》報道引述Gusto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美國18至26歲的藍領工人平均時薪增至26.35美元(約205.5港元)。以平均每天8小時、每周40小時的工作時長來計算,目前Z世代藍領工人的月薪約為4,216美元(約3.3萬港元),年收入超過39萬港元,比文科大專生畢業後5年內的平均工資(約30萬港元)高,亦超過了2023年美國人年收入中位數的4.8萬美元(約37萬港元)。

另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23年報考社區大學技職相關科系的學生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增幅達16%,其中以建築(construction trades)相關的技職最吸引人,增加了23%。蓋洛普(Gallup)民調亦顯示,美國人對高等教育的信心從57%降低至36%,有將近50%的家長表示「即便不考量學費問題,也不希望孩子去讀4年大學」,超過65%高中生認為「沒有大學學歷也無所謂」。

美國18至26歲的藍領工人平均時薪為26.35美元(約205.5港元)Photo from CNBC

《CNBC》報道稱,電工、水管工和機械師等藍領行業的18歲至25歲工人數量正逐年增加,多數人在這些工作中得到了滿足感、穩定性,還有不少人因此實現了財務自由。其中,27歲的Crist Morillon因「不想花4年時間在辦公桌前學習」,於是在16歲時報考了汽車維修課程,學習如何診斷汽車故障問題、組裝和拆卸引擎及修理煞車系統等技能。據稱,她僅花費美國學士學位平均費用的三分之一,即1.8萬美元(約14萬港元),就在1年後取得了汽車技術副職業研究學位。

畢業後,她進入Tesla任職維修技術員,4年後跳槽進入汽車製造商Lucid Motors擔任服務技術人員,並在24歲的年紀買下人生中第一輛汽車和房子。目前,Crist Morillon年收入達7.8萬美元(約61萬港元),平均月薪6,500美元(約5萬港元),且有望在30歲時達到年收入10萬美元的水平。她在受訪時表示,目前她可以為家人提供經濟支持,但如果她選擇上大學並成為一名白領,現在可能仍住在父母家,並負擔著學生貸款,遠不及如今的財務自由。

電工、水管工和機械師等藍領行業的18歲至25歲工人數量正逐年增加,多數人在這些工作中得到了滿足感、穩定性,還有不少人因此實現了財務自由。Photo from TheFutureParty

另外,通過藍領工作發展事業並大獲成功的還有23歲的Chase Gallagher,他所創辦的修剪草坪業務公司CMG Landscaping,去年收入突破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扣除營業費用和稅金後,Chase Gallagher個人實際年收入約達25萬美元(約195萬港元)。他表示,自己做過最明智的決定就是不上大學,因為他的一些同齡朋友光上大學就花費了20萬美元(約156萬港元),但至今年收入卻不到5萬美元(約39萬港元),與自己相差甚遠。

至於22歲的Ryan Daniels,則是從16歲開始從事車道、柵欄等清潔服務的兼職。他在17歲時開始規劃提早退休,創業至今儲蓄金額已達40萬美元(約312萬港元),並希望在30歲之前實現半退休。他表示,「上大學並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相對來説,比起「用電腦工作並受到精神折磨」,他更傾向於通過勞動所帶來的體力消耗,由此來獲得成就感。

不過,所謂物極必反,投入藍領工作往往比白領工作花費更長時間、所帶來的職業傷害亦更高。就上述例子來説,Chase Gallagher在公司旺季時每周工時將增加至100小時,擴大業務時可能無法兼具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另外創業亦有一定的風險,需要一定的資金來應對虧損。相比醫生、工程師、律師等精英職業,藍領工人年收入整體平均值亦較低,成功與否、是否比較賺錢還是因人而異。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相關文章: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