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風雲】薩爾瓦多為吸滙款 成為首個承認比特幣法定貨幣地位國家
比特幣(Bitcoin)等虛擬貨幣的價格一直大上大落,包括中國等國家紛紛落實監管與虛擬貨幣有關的交易業務,但位於中美洲的薩爾瓦多(El Salvador)卻反其道而行,其國會於香港時間周三(6月9日)下午2時,對比特幣納入國家法定貨幣的法案進行投票,最終獲得大比數通過,成為全球首個接納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國家。受到有關消息刺激後,比特幣無視多個「大孖沙」唱淡,成功扭轉近期跌勢,從32660美元水平,反彈至34150美元水平,升幅接近5%。
「比特幣 2021 會議」上周四(6月3日)在美國邁阿密一連3天舉行,這場會議被稱為加密貨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比特幣會議,出席人次超過 5 萬人,當時支付平台Strike的創始人麥勒斯(Jack Mallers)宣佈,Strike將與薩爾瓦多合作,幫助該國建設現代金融基礎設施。現年39歲的薩爾瓦多總統布克爾(Nayib Bukele)當時則表示,本周他將向國會提交一項法案,使比特幣成為該國法定貨幣之一,由於布克爾所屬的新思想黨(New Ideas party)控制了該國的立法議會,因此該法案最終能順利獲得通過。
Photo from 比特幣日線圖
薩爾瓦多總統布克爾表示,比特幣合法化在短期內將讓居住在海外的薩爾瓦多人更容易向國內匯款,同時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幫助正在於非正式經濟領域工作的數千人,提供金融包容性,還有助於促進外界對該國的投資。布克爾在社交平台Twitter帖文指出,比特幣目前總市值約6800億美元,如果其中1%投資在薩爾瓦多,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加25%,同時亦可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國內經濟。
Photo from 薩爾瓦多總統布克爾Twitter帖文
薩爾瓦多商務部部長強調,比特幣並不會取代自從2001年起成為薩爾瓦多的法定貨幣的美元,美元在該國仍然會是當地法定貨幣。儘管關於比特幣合法化如何操作的細節尚未公布,薩爾瓦多已經組建了一個比特幣領導團隊,以幫助建立一個以比特幣為基礎層的新金融生態系統。
支付平台Strike的創始人麥勒斯則表示,此舉將響徹比特幣世界,指出比特幣的革命性之處,在於它既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儲備資產,也是一種優越的貨幣網絡,持有比特幣提供了一種途徑,可以保護發展中經濟體免受法定貨幣的潛在通脹衝擊。據了解,今年3月Strike已率先在薩爾瓦多推出了移動支付應用,很快就成為該國下載量最高的應用。
薩爾瓦多是一個位於中美洲北部的沿海國家,全國面積21393平方公里,是中美洲人口最密集的國家,截至2019年薩爾瓦多人口約為670萬。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薩爾瓦多經歷了長期的政治和經濟動盪,政變與專制獨裁層出不窮,持續的社會經濟不平等和內亂在1979年至1992年的薩爾瓦多內戰中達到高潮。薩爾瓦多是一個以現金為主的經濟體,大約70%的人沒有銀行賬戶或信用卡,而薩爾瓦多的經濟嚴重依賴移民匯款。據了解,移民匯回該國的錢,佔薩爾瓦多國內生產總值的20%以上。統計顯示薩爾瓦多有超過200萬人生活在國外,每年僑匯超過40億美元,而薩爾瓦多現有的服務機構會對這些國際轉賬收取10%以上的費用,而且轉賬有時需要數天時間才能到達,有時還需要居民親自取錢。在這個背景之下,薩爾瓦多政府認為,該國市民一旦使用比特幣作為主要支付工具,便可節省其他金融服務機構對國際轉賬收取的服務費。
受特斯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質疑比特幣的能源消耗,以及遭中國審查等因素拖累,比特幣已從今年4月份超過63000美元的高點節節回落,而從今年6月起也累跌了接近10%。在薩爾瓦多的有關消息公布之前,多個「大孖沙」繼續連環唱淡比特幣,指未來比特幣可能跌破30000美元水平,甚至可能下挫到20000美元這個區間。券商Oanda高級市場分析師Edward Moya表示,投資人對美國監管機構的擔憂加深,比特幣下探至接近30000美元水平,如果失守這個關卡,可能引發投資人大量拋售。此外,Evercore技術策略師Rich Ross和Tallbacken分析師Michael Purves也警告,如果比特幣從當前價位進一步下跌,可能跌至20000美元這個區間。此外,有「比特幣推手」之稱的馬斯克,於上周四(6月3日)於Twitter的帖文中,貼出心碎表情符號,並附上比特幣標籤,附上的照片則引用聯合公園熱門歌曲《In the End》的一段歌詞,此舉暗示將與比特幣分道揚鑣,促使比特幣價格大跌,在 「比特幣 2021 會議」上不少與會者對馬斯克此舉大肆抨擊。
另一方面,也有人依舊看好比特幣的長期展望,包括美國軟體公司Microstrategy執行長塞勒(Michael Saylor)無懼比特幣跌勢,近日把垃圾債的發債金額,從4億美元提高至5億美元,以便募集更多資金購買進比特幣。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