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銀行舊酒新瓶?還是生態系統有別?|BF專欄
今天企業銀行服務的痛點是甚麼?中小企欠缺抵押品難以貸款?申請服務流程繁複?銀行利息收費太高?客戶服務體驗欠佳?從2019年起,金管局先後發出8個「虛擬銀行」(virtual bank)牌照,包括MOX,LIVI,眾安銀行,富融銀行,平安壹賬通銀行,匯立銀行,天星銀行及螞蟻銀行,為香港銀行業務科技化揭開新的序幕。當中有部分虛擬銀行目標客戶為公司及中小企,亦同時強調建立「生態系統」,發展可謂如火如荼。然而其出現能否真的為銀行乃至金融業界帶來新突破?還是只是舊酒新瓶,換湯不換藥,轉換形式而已?
在探討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過去半年虛擬銀行在港運作情況。綜合5間已營運及試業的虛擬銀行,可以簡單歸納幾個已推出的賣點:
- 數碼渠道:基本上所有已推出的服務都是手機應用程式開戶和完成交易。
- 價格收費:更高的活期定期利率、較低貸款利息,或減少不必要的銀行收費
- 無卡號扣賬咭:主要回應數碼保安,減少被盜用風險。
- 用戶介面/體驗:較傳統銀行為生活化、簡潔或時尚的設計。
這些服務看似新奇,但是否符合我們一開始對於虛擬銀行的想像呢?在提供數碼渠道上,大型傳統銀行,例如匯豐,渣打,中銀等也有自己的手機應用程式,市民也可以在程式上完成交易。在價格收費上,傳統銀行的資本絕不比虛擬銀行少,倘若要與虛擬銀行競爭,提高利率及減低貸款利息也應該不是問題。至於無卡號扣賬咭,先不論市民對這類咭的需求有多少,但傳統銀行要生產同類型卡在技術上亦不難。針對最後一點,便更加簡單。轉換原有介面設計班底,同樣能夠令介面變得生活化及時尚。 當然,虛擬銀行在港營運也不足一年,直接與屹立多年的傳統銀行比較也並不公平。 這裡也不是要貶低虛擬銀行的存在價值,而是當虛擬銀行的賣點能夠輕易被傳統銀行取代時,虛擬銀行能否有足夠底氣帶動香港金融業科技化,和其他持份者共同建立「生態系統」以獲得更多機遇,有效提升銀行服務能力?同時,究竟生態系統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在麥健時公司(McKinsey & Company )較早前發表的 The power of many: Corporate banking in an ecosystem world曾提到 「企業銀行生態系統」能夠為客戶和服務提供者帶來四大好處。
- 單一的門戶接觸更廣濶的產品服務:相對起單一的金融機構,生態系統能夠連接其他銀行或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大型企業和專業服務公司等眾多行業,成為合作夥伴,以提供整套解決方案。
- 公司間的合作和服務連接能夠帶來更多新型業務模式,交叉銷售和訊息共享。
- 生態系統便利於拓展區域市場和客戶群。
- 多方面的交易和物流信息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例如 Host-to-host transaction (H2H)能夠驗證每單交易的真實性及其背後能夠支持的信貸額度以和貸款後管理。
簡單來說, 一個理想的「生態系統」理應能夠與不同金融科技結合,滿足所有基本生活大小事務。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騰訊控股,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亞馬遜公司,便是成功例子之一。以阿里巴巴為例,除了是香港其中一家虛擬銀行螞蟻銀行是旗下的銀行外,其服務更與B2B貿易、網上零售、購物搜尋引擎、第三方支付等持份者結合,創造出新的購物平台及支付模式。當中為人熟知的有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等。不論是中小企抑或是個人需求也能全方位地涵蓋,所收集的數據也能互通和整合,有利開發新的金融科技技術。
虛擬銀行來勢洶洶,主打數碼化的旗號為公司及中小企建立「生態系統」又能否最終在港發展成上述例子般?近日,香港虛擬銀行之一為平安壹賬通銀行與香港電子商貿服務主要供應商貿易通電子貿易有限公司(「貿易通」)宣布展開合作,為旗下從事出入口貿易的特選中小企客戶推薦該銀行之金融服務。平安壹賬通透過與貿易通合作,直接取得有興趣開戶的貿易通客戶資料,令開戶過程可完全於手機上進行,申請時間由從前傳統銀行的兩星期縮短至40分鐘。同時,配合貿易通提供的商業數據,計算出不同貿易中小企客戶的風險評分情況,再根據特定標準從評分中篩選出符合特定財務表現的中小企,能為他們適時提供適當的服務。
這都可說是建立「生態系統」的第一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虛擬銀行在港的發展仍只是處於幼苗階段。我們亦靜待傳統銀行出招回應,未來造化如何就讓我們好好期待吧!
(原文在 FinMonster Blog較早前發表)
(本文經由博客FinMonster鄭文耀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Photo: FinMonster鄭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