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客觀科學數據看疫情|莊太量教授專欄
近日,武漢肺炎疫情嚴峻,本港倡議封閉口岸之聲不絕於耳,但在考慮這議題時,大家宜先摒棄主觀情緒,從客觀角度分析;筆者想就此問題略談一二。當然,每逢疫病,社會出現恐慌,實不出意料;民眾惶遽,歸根結底,是因為懼怕遭到傳染,而且病毒足以致命。是次武漢肺炎疫情,可從幾個角度分析。首先,大家應關注的並非染病人數或者感染率,而是奪命率。試想,如果人人染病,但病毒不會致命,那麼該病症不過如普通感冒,危害有限。所以,我們需要比較武漢肺炎與一般感冒的致命率,孰高孰低;以現有數據估算,亡故人數約佔確診總數的2%,武漢的數字難免略高於其他地方。其次,各位須留意病逝個案集中在哪一類人群。觀乎現時相符病例的分佈,已逝病患的年齡中位數接近70歲,亦即表示絕大部份皆屬長者,他們或許遭併發症侵襲,或是自身抵抗力較弱,遭疫症奪命的風險較高。若病毒未必會對年輕一輩造成影響,疫情的嚴重性就不如想像——當然亦有較年少的患者病逝,所以大家仍是小心為妙。
Photo from 澎湃新聞
另一項值得琢磨的因素是疫症會否被殲滅。回顧沙士一役,疫情持續不超過一年,在天氣回暖後逐漸消退,由此推斷,酷熱環境也許不利該病毒生存。反觀武漢肺炎,最早的病例可追溯至去年十月,但病毒有可能在此前已存在,只是炎熱天氣抑制病毒活動,令受感染者不至於發病。武漢氣候酷熱,十月的平均溫度為20度左右,而之前的溫度更高,或許20度以上的氣溫阻遏病毒存活,因此病症在20度以下的環境爆發。那麼,氣溫何時會升至逾20度呢?以武漢的全年溫度分佈而言,這應該要待到四月,四、五月溫度會急速上升,甚至達25度;故此,若根據沙士的經驗推算,疫情最快可望在四、五月受控。這些都是比較客觀的分析方法。
Photo from Licensing
至於不同城市應否採取各異的應對措施(例如全面或局部封關),政府又該如何判斷需否封關呢?我們或須先斟酌一個基本問題——生命何價?當然,生命寶貴,對自己和親人來說,每個人的性命皆是無價;但於旁人和社會整體而言,個人生命的價值都能夠被量化,社會不會不惜一切代價維持某一個人的生命,因為畢竟社會決策還是以經濟效益為依歸,正如飛機等交通工具時有失事個案,然而社會不至於因噎廢食,禁止行駛,這是權衡效益和風險後的決定。從“冰冷無情”的經濟學角度思考,人命對自身來說自然是至關重要,對他人則不然;故此,若要求某人犧牲一切時間來陪伴或者維持一個陌生人的性命,筆者相信樂意響應的寥寥無幾。雖然這結論看似冷酷,但無奈古往今來皆是如此。關於封關決定,若撇除生命價值的問題,單從經濟角度思忖,大家可先估計不封關會導致的病亡人數以及其相應的補償金額(比如說法庭會釐清意外罹難者應有的賠償,我們亦可假設一定上限,例如每人一千萬,就沙士的情況而言,病逝人數約300,純粹計算人命的代價便大概是30億)。假若封關招致的經濟損失超出此數,政府便不太可能完全封關。當然,我們不能僅從經濟角度看待這議題,原因是最終病亡數字難以預料,萬一人數達三、四千,乃至三、四萬,其損失之重,無需贅言,封關就有其必要性。這是從一個較為理性的角度得出的結論。其實,每當面對此類會引起群眾恐慌情緒的問題,大家宜適當抽離情感,選擇比較客觀科學的方法解析,以期達到合理的定論。
Photo from Licensing
莊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德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4/2/20
(本文經由博客莊太量教授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 & photos: 莊太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