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股七雄燒銀紙搞AI的幕後真相 美股今年回報率 跑輸全球主要市場包括中國
牛市的巔峰、熊市的谷底,一切論述都能被巧妙包裝成投資「真理」。當下的共識幾乎堅不可摧:美國科技巨頭,憑藉著人工智能(AI)的無盡承諾,注定將主宰未來數年的資本回報。然而,數據一旦被迫吐露全部真相,便會揭示出一個極其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充滿嘲諷意味的現實。
最令人難堪的證據,莫過於2025年迄今的全球股市表現。當華爾街的分析師們還在為AI的潛力撰寫頌歌時,美國市場的年度回報僅為11.5%,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幾乎敬陪末座。德國股市以34.2%的驚人回報一騎絕塵,就連巴西(33.4%)、中國(30.3%)、英國(25.1%)、甚至法國(22.3%),無一不是年度回報碾壓美股的存在。美國呢?可憐地以11.5%接近包尾,就連澳洲(15.3%)、日本(19.1%)、加拿大(21.2%)也輕鬆跑贏美國。這幅景象,與「美國例外論」的宏大敘事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對於那些將全部賭注押在美國科技霸權上的投資者而言,這無異於一記響亮的耳光。
若將時間軸拉長,情況則更顯弔詭。自2000年新世紀開啟以來,那隻被凱因斯譏諷為「野蠻遺跡」的黃金,其年化回報率竟高達10.13%,輕鬆超越了標普500指數(SPY)略顯平庸的7.84%。這段時期恰好始於科技泡沫的頂峰,終於當下的AI狂熱,完美地詮釋了何謂「時也,命也」。股票市場的擁護者們或許會辯稱這是時間錯配的結果,但超過二十年的跑輸,足以讓任何關於股票長期必勝的教條顯得蒼白無力。
納斯達克100指數(QQQ)——其長期表現也遠不如人們想像中那般輝煌。自2000年以來,它的年化回報率僅為8.02%。這個數字與2013年後近20%的年化回報相比,簡直判若雲泥。市場似乎集體罹患了健忘症,刻意遺忘了2000年至2012年那段「失落的十年」,當時指數的年化回報是-2.3%,當中還包括一次高達83%的史詩級崩盤。今日AI的狂熱信徒,與當年高喊「網路改變一切」的投機者何其相似,他們都忽略了估值與現實之間那道深不見底的鴻溝。
更有趣的是,價值投資早在二十年前就被時代遺忘。尤其過去三年,價值股相對於成長股的表現堪稱一曲悲壯的輓歌,其滾動回報落後幅度高達34%。然而,若將視角切換至過去五年,真正贏家的竟然是被市場遺忘的美國與國際「小型價值股」。這兩個幾乎被主流資金遺忘的孤兒,竟分別以130.1%和110.6%的總回報,傲視包含QQQ在內的所有主流指數。誰能想到,在一個由大型科技公司定義的時代,真正的超額收益竟潛藏在這些最不起眼的瓦礫之中?
事實上,從今年四月份的低谷以來,小型股的漲幅已超越大型股。這或許是個微不足道的註腳,但它引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猜想:當科技巨頭們為AI的基礎設施投入數千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時,最終享受生產力果實的,會不會是那些無需承擔巨額成本、卻能靈活運用新技術的中小型企業?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不容迴避的結論:市場的單一敘事往往是投資中最昂貴的陷阱。沒有人能永遠駕馭市場的浪潮,也沒有策略能永遠奏效。分散投資並非一種積極的策略,而更像是一種理性的投降——承認我們對未來一無所知。在當前的市場氛圍下,這或許是唯一明智的選擇。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