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二戰到今日 歐美製造業大衰退 若遇大危機最終要投降?
當俄羅斯坦克駛入烏克蘭,西方的經濟分析師急忙用GDP數據安慰自己:「俄羅斯經濟體量僅相當於西班牙加葡萄牙。」然而,數年後的殘酷現實是,這個「小型經濟體」的軍火生產量超過了北約國家的總和。在戰爭中,無人會被那些漂亮的PowerPoint或PDF砸死。這句話聽來冷冽,卻是對21世紀「虛擬實力」最銳利的批判。
1939年,美國陸軍擁有325輛坦克。二戰結束時,這個數字達到了86,000輛,增長了驚人的250倍。在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宣布年產50,000架飛機的目標時,希特勒嗤之以鼻:「美國不過是選美皇后、百萬富翁和好萊塢的國家。」然而,戰爭結束時,如果將美國生產的「飛行堡壘」轟炸機首尾相連,其長度足以從華盛頓特區延伸至紐約。
對比當下:俄羅斯2023年生產的炮彈數量超過1,200萬枚,而美國僅為30萬枚。烏克蘭需要的炮彈數量,竟使美國軍方發言人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機床工具行業已被摧毀。」蘋果舵手庫克(Tim Cook)曾一語道破:「在美國,想開一場模具工程師會議都湊不齊人;在中國,可以塞滿幾個足球場。」這不是誇張,而是美國製造業生態系統的消亡。1940年,美國擁有約200家機床製造商。然而今日美國,這一行業已幾近滅絕。從2000年到2020年,美國流失了近400萬製造業工作崗位,機床產量下降了66%。
製造業生態系統不僅包括大型企業,還包括成千上萬的供應商、熟練工人、工具制造商和工程師。通用汽車在二戰時負責了10%的戰爭生產,但實際工作是由近20,000家承包商完成的——從僅有三名員工的車庫作坊到Timken 這種跨城巨頭。
福特汽車(Ford)的大規模製造系統顛覆了傳統思維:越是缺乏技能的工人,反而越適合生產線。大規模製造的核心是將產品分解為可互換的零部件,然後在連續生產線上組裝。這種系統使得包裝公司能生產出與勞斯萊斯同等質量的發動機;通用汽車甚至將卡車拆解運輸,在突尼斯和波斯灣北端設立組裝廠,培訓伊朗工人30分鐘組裝一輛卡車;使得一個商業船運公司能在不到兩年內製造28艘潛艇。
二戰結束後的七十多年間,美國主流政策制定者選擇性地忘記了這段歷史。金融化經濟、全球化供應鏈和「知識經濟」的崛起使製造業淪為過時概念。然而俄烏戰爭和持續的中美緊張局勢正在重寫規則。
2022年,美國通過了《晶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投入數千億美元試圖重建製造能力。但這些舉措能否彌補數十年的產業空心化?能否在沒有完整供應鏈的情況下,實現真正的產業復興?
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人數是美國的八倍。美國各大學的製造工程專業逐年萎縮,而上海交通大學單一年級的機械工程專業學生人數就超過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總和。
西方國家在過去四十年裡,用金融工程和服務業GDP增長安慰自己,卻忽視了製造業在國家安全中的基礎性作用。如果一個國家的製造能力已然消失,那麼在危機時刻,它的選擇只有乞求盟友援助或者向敵人投降。
這不是玩笑,而是對當代地緣政治格局最尖銳的警告。從俄烏前線到台海局勢,製造業正在默默重新定義21世紀的力量平衡。而那些自詡為「後工業社會」的國家,正面臨著嚴峻的歷史考驗。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