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製造」並非易事,供應鏈恐花「數十年」回流,重振製造業為何阻力重重?
前英特爾執行長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指出:「供應鏈的沉澱需要數十年時間」。以關稅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政策,面臨著供應鏈、成本與產業生態的嚴峻現實。從蘋果iPhone的生產線到傳統製造商的成本壓力,都顯示僅憑關稅難以快速重建美國製造業。
關稅的實際衝擊:成本考量阻礙製造業回歸
試圖利用關稅引導製造業返回美國本土,是近年美國的政策焦點。其邏輯是提高進口成本,使本土生產更具吸引力。然而,此策略在實踐中遭遇多重阻力。
關稅直接增加進口成本。這筆成本最終往往轉嫁給消費者或由企業內部消化。依賴全球供應鏈的企業處境尤其困難。提高的進口成本與在美國設廠的高昂勞動力、營運成本形成兩難。本土產品會盡力控制價格,但進口產品的關稅影響難以避免,可能導致物價上漲。這意味著關稅在刺激本土生產前,可能先引發通脹,損害經濟。
其次,對如蘋果iPhone這類高度複雜產品,供應鏈遷移極為困難。蘋果在亞洲已建立高效成熟的供應網絡,涉及數百家精密零組件供應商。將此龐大網絡遷至美國,技術和經濟成本均十分巨大。
企業決策的核心是成本效益與風險。CNBC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企業表示,即使面臨高關稅,美國本土高昂的製造成本仍是阻止他們回遷的主因。這顯示,企業寧可尋找新的低成本、低關稅生產基地(如東南亞、墨西哥、印度),實行全球多元佈局策略,而非簡單回歸美國。
供應鏈的漫長構建:生態系統非朝夕可成
前英特爾執行長帕特·基辛格指出,供應鏈的形成如同建立一個聚落:「先建廠房,然後塑膠公司、電阻器公司、顯示器公司等要素會圍繞聚集,形成科技聚落,這過程需數十年。」這說明了現代供應鏈的有機性和複雜性。
高效供應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而非單一工廠。以半導體為例,從設計、製造到封測,各環節高度專業化,且供應商、設備商、服務商等需要在地理上相對集中,以達最高效率。亞洲,特別是東亞,數十年來已建立起全球領先的電子製造供應鏈中心,形成了難以替代的網絡。
在美國重建同等規模和效率的供應鏈生態極具挑戰。不僅需投資大型工廠,更要培育整個產業鏈,包括配套供應商、技術工人、高效物流和基礎設施。這需要市場、人才、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長期累積。基辛格強調這需要「數十年」。政府補貼(如CHIPS法案)可加速關鍵環節,但要形成完整的、有競爭力的產業聚落,則需要更長時間的市場培育。政治週期與產業建設的時間尺度存在明顯錯配,是「美國製造」回流的深層挑戰。
企業現實考量與美國的「環境」制約
短期內,美國重振製造業面臨明顯的「環境」短板。一是熟練技術工人短缺。製造業外流導致相關職業教育萎縮,特定工種如精密製造、模具等存在人才斷層。二是中下游供應鏈薄弱。美國在尖端研發領先,但在大量中低端零部件、基礎材料及加工環節,本土供應能力不足。即使核心製造回流,仍需大量進口配套組件,增加成本和風險。三是政策不確定性。關稅、環保、勞工、稅收等政策的變動,影響企業的長期投資預期。大型製造項目投資巨大、週期長,需要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重振「美國製造」需超越關稅,進行長期系統性建設:投資教育培訓以彌補人才缺口;改善基礎設施以降低物流成本;提供穩定產業政策以鼓勵國內投資,特別是支持中小供應商發展,逐步重建產業生態。這是一項需數十年耐心和持續投入的工程,非短期政策所能達成。認清這一點,對制定有效策略至關重要。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