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制升級!中國暫停關鍵稀土出口,全球科技產業鏈恐面臨重塑!
稀土正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焦點。中國近期加強了出口管制,此舉被視為針對美國高科技與國防產業的反制措施。從智能手機、電動汽車到導彈系統,稀土應用無處不在。中國的行動凸顯了全球供應鏈對單一來源的依賴性風險,並引發了關於全球科技格局和供應鏈安全的深刻討論。
中國:全球稀土供應的核心
數十年來,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儘管其稀土儲量約佔全球三分之一,但其產量,特別是精煉和加工環節,長期處於絕對領先。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等機構數據,中國的稀土精煉產能佔全球的80%至90%以上。
這種主導地位源於幾個因素:
- 完整的產業鏈: 中國掌握從開採、選礦、冶煉、分離到應用材料(如稀土永磁體)生產的完整技術和產能,尤其在複雜的中重稀土分離技術上優勢明顯。
- 成本與規模: 過去相對寬鬆的環保標準(近年已收緊)和規模經濟,使中國稀土產品具備價格競爭力,抑制了其他國家開發的積極性。
- 戰略政策: 中國將稀土視為戰略資源,通過產業整合、出口管理及鼓勵高附加值應用,鞏固了其市場地位。
稀土:現代科技的基礎材料
- 高性能磁體: 釹(Nd)、鏑(Dy)等是釹鐵硼(NdFeB)永磁體的關鍵成分。這些磁體用於電動汽車馬達、風力發電機、硬盤、智能手機、醫療設備(MRI)、機器人及導彈制導系統,是實現小型化、高效能的核心。
- 催化劑: 鑭(La)、鈰(Ce)用於石油煉製催化劑和汽車尾氣淨化裝置。
- 光學與顯示: 銪(Eu)、釔(Y)等用於節能燈、LED和顯示屏的螢光粉。
- 玻璃與陶瓷: 鈰(Ce)用於精密光學拋光,氧化釔(Y2O3)用於耐高溫陶瓷。
- 合金材料: 改善航空航天和軍工領域金屬合金的性能。
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影響
若中國大幅限制稀土出口,將產生廣泛影響:
- 全球供應鏈中斷: 短期內難以找到足夠替代供應,導致下游產業(汽車、電子、能源、國防)面臨零件短缺和生產中斷風險。
- 價格飆升: 供應減少將推高稀土價格。2010年中日爭端期間的限制措施曾導致價格暴漲。成本上升最終可能轉嫁給消費者。
- 阻礙技術轉型: 電動汽車和風力發電高度依賴稀土磁體,供應不穩可能拖慢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的步伐。
- 國家安全風險: 對美國等國而言,稀土是國防工業的關鍵。從F-35戰鬥機到導彈系統,都需使用稀土。中國的管制引發了對國防供應鏈安全的擔憂。
全球尋求供應鏈多元化
面對潛在的供應風險,各國正加速行動,試圖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 開發新礦源與加工能力: 美國支持本土稀土產業,並投資建立國內加工設施。澳大利亞的Lynas Rare Earths(中國以外最大生產商)也計劃在美國建廠。加拿大、格陵蘭、越南、巴西等地亦有潛力,但新項目面臨技術、資金、環保和時間挑戰(通常需5-10年以上)。目前最大的瓶頸在於中國之外的加工分離能力不足。
- 技術替代與回收: 研發低稀土或無稀土的替代技術(如無稀土磁體),以及提高從廢舊產品中回收稀土的效率。替代方案往往面臨性能或成本的挑戰,而回收技術仍在發展中,但被視為重要補充途徑。
- 國際合作: 美、歐、日、澳、加等國加強合作,旨在建立排除中國的、更安全的關鍵礦物供應鏈。例如,「礦產安全夥伴關係」(MSP)旨在促進相關國際協調與投資。
中國運用稀土作為地緣政治工具,顯示了關鍵資源在全球化時代的戰略重要性。短期內,中國擁有影響全球市場的能力,可對特定國家和產業施加壓力。然而,長期來看,這種策略可能加速全球供應鏈的「去風險化」,刺激非中國稀土來源的開發,最終或反過來影響中國自身的市場地位。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