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思維】美國新財長貝桑三支箭能射中經濟靶心嗎?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美國經濟會大爆炸?
在這個經濟風雲變幻的時代,貝桑(Scott Bessent)似乎看到了即將到來的「全球經濟重組」。這位獲特朗普提名擔任財長,正以一種既精明又略帶戲謔的姿態,準備在這場大戲中扮演重要角色。難怪他會自稱要帶領美國走向「經濟大爆炸」(economic lollapalooza)的策劃師。
貝桑首次接受訪問時,明確表示他的首要政策目標是兌現特朗普關於減稅的承諾。具體來說,這包括使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的減稅措施永久化,以及取消小費、社會安全福利和加班工資的稅收。這些措施的目的是刺激經濟成長,增加稅收收入,從而緩解美國日益沉重的債務負擔。
貝桑提出的「3-3-3」計劃,靈感來自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三支箭」經濟政策,簡直是將日本的經濟復興秘訣搬到了美國。他的「三支箭」具體包括:
一、將預算赤字削減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以內,2028年實現。
二、透過放鬆監管政策,GDP成長率達到3%。
三、每天多生產300萬桶原油或其等值產品。
第一箭:3%的財政赤字,容易說,難以做
美國的財政赤字問題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老大難」。截至2023財年,聯邦赤字佔GDP比例高達5.5%,這還是在經濟表現相對穩定的背景下發生的。如果貝桑想將赤字壓縮到3%,那他必須對政府開支動刀,甚至是「大刀」。他的提議包括凍結非國防可自由支配開支,並改革電動車補貼和《通脹削減法案》(IRA)中的其他補貼政策。然而,凍結開支在國會的政治角力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當涉及選民敏感的社會福利項目時。數據顯示,美國2023年的非國防可自由支配開支,僅佔聯邦預算的四分之一。即使凍結這部分支出,也不足以填補赤字黑洞。
第二箭:3%的GDP成長,夢想還是現實?
貝桑的第二支箭——推動GDP年增長率達到3%——聽起來像是經濟增長的「黃金標準」,但實現起來卻不簡單。自2000年以來,美國GDP的平均成長率僅為2%左右。在人口老化、生產率增長停滯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3%幾乎成為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貝桑提倡透過放寬監管來刺激成長,這與川普時期的經濟政策一脈相承。但問題是,放鬆監管的「甜頭」通常是短期的,而長期代價往往是經濟的不穩定性和環境代價。例如,過度放寬金融監管曾為2008年的次按危機埋下伏筆。
第三箭:300萬桶能源增產,時代錯位?
貝桑的第三支箭看起來像是20世紀的經濟策略,而非21世紀的答案。他希望透過每日額外生產300萬桶石油或等值能源來支持經濟成長。然而,這樣的計劃與全球綠色轉型的趨勢背道而馳,甚至可能讓美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處於尷尬位置。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的數據,美國2023年的石油日產量約為1,250萬桶。要額外增加300萬桶,意味著成長幅度接近25%。但問題在於,全球石油市場需求逐漸向新能源過渡,而額外的供應可能會導致價格下跌,從而削弱產業的獲利能力。更諷刺的是,貝桑一方面大力倡導能源增產,另一方面卻提議削減電動車補貼。這樣的政策混亂可能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長期看來無疑是對綠色經濟轉型的「自我拆台」。
除了「3-3-3」政策,貝桑還試圖將關稅作為「萬能工具」。他宣稱「關稅槍永遠上膛,隨時可用,但很少開火。」但這樣的表態無非是對市場信心的二次消耗。事實上,過去的貿易戰已經證明了關稅政策的限制:它既無法有效提升本國競爭力,還可能引發報復性行動,讓全球供應鏈更加脆弱。更讓人不解的是,貝桑還主張以國家安全為理由提高關稅,這聽起來像是給貿易保護主義披上了一件「愛國外衣」。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關稅最終只是一種轉嫁成本,受害的往往是一般消費者。
在貝桑的算盤裡,這一切似乎都可以透過精準的數據分析和策略調整來實現。然而,現實的經濟舞台充滿了變數,任何一環的失誤,就可能摔個「一仆一碌」。筆者個人的總結是,貝桑的第一箭有點鈍,第二箭沒拉滿,至於第三箭,恐怕還沒找到靶心在哪裡。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