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下中產基層齊減糖「反常識」 特區政府理財觀存三大心魔
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沒有了「偏好基層」或「獨好中產」之爭,財爺陳茂波一視同仁「減糖」,讓全港市民成為難兄難弟。基層市民方面,過往的一個月公屋免租、綜援雙糧乃至翻倍的長者生活津貼一律被「打回原型」減少一半。至於中產關注的免稅額也相較上年的2萬港元減半;如果是有車一族,連續多日的「抄牌行動」加上猝不及防增長的三成私家車牌費,更令支出百上加斤。
若特區政府放棄「大撒幣」式派糖,將資源集中到受影響行業和人群也尚可理解。但第四波疫情肆虐下,本港失業率突破7.0%大關,創下17年新高,政府卻毅然宣布停止「保就業」計劃;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更在早前被問及如何補償受影響業界時,吃了「誠實豆沙包」,對記者回答到:「無賠償嫁啦,大家都清楚,有關(13 個被要求關閉)啲行業都係象徵性資助 」。
「逆週期」政策名不符實
縱觀環球各大經濟體,香港包括各類型基金在內的財政儲備僅次於美國、印度排名全球第7,高達4413.5億美元(統計口徑包含各項政府基金),比人口數量是自己7倍的南韓還要多。至於人均財政儲備,更僅次於瑞士排名全球第二。其他債務高企的國家都不吝在疫情襲來時放寬財政紀律,推行逆週期措施舒緩民困;特區政府反而交出一份比上一年度還吝嗇的預算案,抱出一副「貴客自理」的面孔,用任何經濟學理論都難以解釋。
這樣的結果便是,香港明明在抗擊疫情領域屬「國際前段班」,一般市民所受衝擊卻比疫情更為嚴重的西方國家來得大。截止去年年底,本港失業率飆升至7.0%,高過英國的5.0%和德國的5.9。而本地25萬失業人口所得到的保障幾乎為0,甚至連具備「失業保險」制度的中國內地還不如。
財政赤字誇大其辭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在計算「財政赤字」或「財政儲備」時統計口徑也極為怪誕。陳茂波指出上一年度政府赤字數為2578億港元,財政儲備為9027億港元,但兩者均不包括外匯基金的增值和累計收益。
過去一年,政府外匯基金因「投資得當」增值2400億港元,累積收益更達到8000億港元之多。如果外匯基金本金需用於維持港元匯率而不可撼動;也應該將增值收益計入財政儲備一部分。尤其是過去一年「實體經濟冷,金融市場熱」,用投資而得的外匯基金盈餘,舒緩實體經濟的民困便更為合理。
「量入為出」不可成為頸箍咒
一直以來,政府都因《基本法》107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而避免增加公共開支,卻忽略了相關條文的歷史背景。當時,中英兩國都擔心彼此政府會在回歸前後「掏空」香港財政儲備,為安撫香港人心,才寫入這一條款。為避免成為特區政府理財累贅,基本法委員會更將條文「化具體為抽象」。
但如今,時空背景已變。無論是陳茂波口中「解決經濟深層次矛盾」,或是一般市民的燃眉之急,都需要更有魄力的財政政策。如果缺乏資源,所有的問題又怎會伴隨時間流逝便自然解決呢。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