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BF專欄】收益高、流動性高又沒風險的理財產品:不存在了!

【BF專欄】收益高、流動性高又沒風險的理財產品:不存在了!

Bloggers
By 艾瑪 沈 on 24 May 2018
用筆寫生活,用心看世界。

過去幾年,中國民眾理財意識空前高漲。其中,兩大投資品最受大眾歡迎,堪稱為中國人的理財啟蒙法寶——銀行理財和寶寶類貨幣基金

它們收益高、沒風險,還有流動性。連我媽這個從前只知道存銀行定期的人,都會說:要買理財產品啊!"

可是,可是,可是,以後這樣收益高、沒風險,還有流動性的好產品沒有了。

因為,4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券會、外管局聯合發佈了《規範資管業務的指導意見》(就是我們俗稱的《資產新規》),規定了禁止資管保本息,打破了剛性兌付

所謂剛性兌付,就是理財產品到期後必須兌付,就算虧損了,發行機構也必須實現承諾。


/Pixabay

1. 為什麼以前能保本保息

過去很多銀行在自產、自銷、自保理財產品。為了維護聲譽,即便有產品違約,也不得不自己去填補窟窿,這是行業的潛規則。因此,以前的理財產品,實際都是剛性兌付保本保息的。

所有投資理論都告訴你,風險和收益是雙生子,收益高必然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剛性兌付的銀行理財產品,其實是一個扭曲的金融產品。

這種自填窟窿的方式,會不斷積累風險。

為了能剛性兌付,金融機構必須備有資金池在產品虧損時,能隨時調用資金池的資金。他們還通過把期限較長的項目拆成多次短期的理財產品,賣給我們。

比如,有房地產企業借款5年,這種時間長的借款,利息高,風險也高。很多金融機構會把這筆借款拆成2年、1年、6個月、3個月、1個月這種短期理財產品賣給我們。

我們表面看來是買了風險低的短期產品,事實上,我們的錢一直在裡面滾存,買的理財產品背後投資的卻高風險的專案。這種以長拆短的做法,叫做期限錯配

清朝紅頂商人胡雪岩曾有一句名言:十個茶壺九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

理財產品的保本保息,其實也就是拆東牆補西牆,利用不同專案進程的時間差,通過資金在多個項目中的調配,來保證資金鏈不會斷裂


/Pixabay

2. 為什麼現在要取消保本保息

因為要剛性兌付,金融機構必須背負起期限錯配和資金池這兩大的隱形炸彈。一旦風險事件集中發生,就可能引發炸彈,從而帶來大面積毀約。最後的損失,還是由我們投資人來承擔。

存著僥倖心理,拿一日紅利算一日的心態,無法長久。《資管新規》就是讓投資回歸專業理性的道路。

金融機構不再保本、不再兜底。誰的投資賺錢多,分紅就多,虧了,投資人就得賠錢。這樣一來,只有投資能力強的機構,才更容易吸引到資金,這才是真正的資產管理。

3. 新的理財產品會有什麼不同

我們以往買理財產品,會預先告訴你一個預期收益,理財產品到期,再給你一個實際收益。中間那些天,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咱並不知道。說實話,咱也不在意中間是虧是賺,只要結帳時候賺就行。

寶寶類產品為什麼那麼吸引人?因為只要你沒把錢轉出,它每天都會通知你賺了多少錢。看著自家的寶寶天天賺錢,心理別提有多歡樂了。

事實上,你每一天賺的利息,並不是你買的產品所投資的專案獲得的實際收益,而是依靠收益平攤帶來的。即把收益平攤到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益進賬。這種收益的計算方法,叫做攤餘法

《資管新規》要求,以後不能再使用攤餘法,而應把投資項目的實際波動通過淨值展現出來,這種計算方法,叫做市值法

儘管攤餘法也是根據最後收益計算得出,但由於是提前預估,與最後的實際收益會存在偏差。一般情況下,偏差不大,有虧損,金融機構從其他地方拿錢出來填虧空。但是,一旦出現大的風險事件,中間的差距可能就會變得很大,金融機構也會不堪重負。

為了控制風險,監管機構對採用攤餘法計算的理財產品在投資範圍上有所限制,只能買低風險的投資品種。

改成市值法之後,可投資範圍擴大了,收益和風險都會有所提升。還是那句話,投資能力高的資管機構,收益能立刻體現,從而吸引更多資金,激勵資管機構加強投研能力建設。


/Pixabay

4. 以後去哪裡找好的投資產品

遊戲規則變了,挑產品的邏輯也要發生改變。

再也不要期望,能夠找到收益、風險、流動性三者俱佳的好產品了,而應根據自身的投資需求,在三者之間選其二,也能找到與從前理財產品類似的低風險差不多收益的產品。

比如,希望高收益、低風險的,就要放棄流動性,買一些長期的產品,如受到國家信用擔保的3-5年期儲蓄國債,收益率也能達到4%以上。

或者有較高資金門檻的大額存單,風險低,但入門通常需要20萬以上,收益率也能接近4%,好處是能靈活轉讓。

或者之前提到的收益較好,流動性較好、但需要承擔一定風險的淨值型理財產品。

此外,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閉著眼睛買理財產品了。話說,平日裡買東西都要貨比三家呢,幾萬幾十萬的投資,仔細比對、閱讀產品資料,不是應該的嗎?

至少要看看發行該產品的資管機構的實力強弱,他們的管理資產規模有多大呀?以前產品的收益率多少啊?有沒有出過風險事件啊?

也要看看這個理財產品將要投資於什麼專案,風險等級是多少,交易費用高不高?《資產新規》明確禁止了金融機構進行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從前那種一層套一層,撲所迷離,不知道底層資產在哪裡的投資產品會少很多。對普通投資人來說,識別產品的風險,也變得可能了。

最後,還要注意分散投資。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嘛!

總之,儘管大家再也買不到確定性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了,但整個投資市場變得更加成熟理性,投資研究能力重新被金融機構重視,大眾們的長期價值投資和資產配置的理念也將逐漸被培養起來。

(本文經由博客艾瑪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 & photos: 艾瑪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