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勁賺3.79億!領展CEO王國龍薪酬揭秘,打工皇帝的誕生!
當一間公司在精簡人手、削減成本的同時,其最高行政人員卻獲得價值數千萬的股權獎勵,這無疑會引起議論。香港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Link REIT)最近的這番操作,不僅讓其行政總裁王國龍的巨額薪酬再次成為全城焦點,更將一個全球性的議題——「打工皇帝」現象,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王國龍的五年3.79億港元薪酬,不僅遠超本地地產巨頭,更讓他躋身全球頂級職業經理人的行列。
從「屋邨商場」到「亞洲最大」:王國龍的3.79億薪酬之路
領展,這個脫胎於香港公共屋邨商場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如今已是亞洲市值最大的行業巨頭。而引領這艘巨輪航行超過16年的船長——CEO王國龍,其薪酬水平也如領展的資產規模一樣,達到了令人矚目的高度。
根據領展的年報數據,王國龍在過去五個財政年度(2020/21至2024/25)的總酬金高達3.79億港元。
將視線投向香港地產界的傳統豪門,王國龍的「打工皇帝」地位更顯突出。在2024財年,恒基地產的兩位主席李家傑和李家誠的年薪均為2337.2萬元;新鴻基地產的功勳老臣雷霆酬金為3033萬元,主席郭炳聯則為409萬元。相比之下,王國龍同期的7042.9萬元酬金,是雷霆的2.3倍,更是郭炳聯的17.2倍。即使是新世界發展的主席鄭家純(年薪4780萬元),也難望其項背。
這種巨大的薪酬差距,引發了網絡上關於「公平性」的激烈討論,尤其在領展宣布新的長期獎勵計劃,授予王國龍價值約6000萬港元股份的同時,又傳出精簡人手的消息,更讓「有錢賺都炒人」的質疑甚囂塵上,甚至有聲音重提當年反對領展上市的觀點,認為這一切都印證了當初對資本逐利本性的擔憂。
無可替代的「雙核心」:為何董事會願付天價?
天價薪酬的背後,必然有董事會的商業考量。在領展的董事會中,王國龍是服務年期最長的執行董事,長達16.3年的經驗讓他對公司的運作瞭如指掌。然而,更關鍵的是他獨特的技能組合。
在領展董事會的技能分布矩陣中,王國龍是唯一一位同時精通「基金管理」與「金融及會計」兩大核心領域的成員。報告顯示,這兩大能力在董事會的整體覆蓋率僅有45%。這意味著,在推動領展這間龐大的房託基金進行複雜的資本運作、海外併購和財務管理時,王國龍的角色幾乎無可替代。從將業務拓展至澳洲、新加坡乃至英國,到應對全球利率急劇變動的挑戰,都需要極高的金融敏銳度和基金管理經驗。
從董事會的角度看,為這樣一位掌握公司命脈、難以尋覓替代者的「關鍵先生」支付高昂的薪酬,是確保公司戰略得以穩定執行的「保險費」。這也解釋了為何即使在市場存在爭議的情況下,其薪酬方案依然能獲得通過。
全球浪潮:當「打工皇帝」成為億萬富翁
王國龍的案例並非孤例,而是全球高管薪酬飆升浪潮中的一個縮影。《福布斯》的數據揭示了一個驚人的趨勢:2025年,僅在美國,身家超過十億美元的「打工皇帝」(非創辦人高管)數量已飆升至48人,創下歷史新高。
這份名單的榜首是微軟前行政總裁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其身家高達130億美元,堪稱「皇帝中的皇帝」。其他如蘋果的庫克(Tim Cook)、Alphabet的皮采(Sundar Pichai)、甲骨文的薩夫拉·卡茨(Safra Catz)等,都憑藉豐厚的薪酬和股權激勵,積累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財富。
這一現象的背後有幾個關鍵驅動力:
1.股權激勵的放大效應:現代CEO的薪酬結構中,與股價掛鉤的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單元(RSU)佔據了絕大比例。在過去十多年的牛市中,科技股的爆炸性增長,將這些高管的財富推上了驚人的高度。
2.人才戰爭的全球化:頂級公司的董事會認為,能夠駕馭千億甚至萬億市值企業的帥才極度稀缺,因此願意為鎖定這些人才而支付全球市場的頂級價格。
3.薪酬顧問的推波助瀾:企業在制定薪酬方案時,往往會參考薪酬顧問公司提供的同業數據,這容易形成一種「比價效應」,導致薪酬水平不斷向上螺旋式攀升。
這種趨勢也加劇了社會對貧富差距的憂慮。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AFL-CIO)的報告指出,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的CEO平均薪酬是其員工中位數薪酬的數百倍,這一差距仍在不斷擴大。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