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格暴漲1.7倍,高溫重創日本抹茶業,抹茶或成奢侈品?
日本正經歷一場由氣候變遷引發的嚴峻考驗。近日,破紀錄的熱浪如同一張無形的巨網,籠罩著全國,尤其是作為抹茶原料「碾茶」(Tencha)心臟地帶的京都。京都的碾茶產量佔全日本的四分之一,其品質被譽為頂級。然而,在這場高溫煉獄下,茶樹的生長正瀕臨極限。
在京都宇治地區,世代經營茶園的吉田昌弘(Masahiro Yoshida)是第六代茶農,他的臉上寫滿了憂慮。「去年的夏天實在太熱了,」他對著媒體無奈地說,「高溫不僅讓許多茶樹枯萎,更直接影響了今年春季的收成。」往年,他的茶園能收穫約2噸的碾茶,但今年,這個數字驟降至1.5噸,足足減少了四分之一。茶葉的減少,意味著收入的銳減,以及對未來的巨大不確定性。
這場危機並非單一事件。日本茶生產協會的數據顯示,雖然過去十年,在強勁需求的帶動下,日本碾茶產量從約2000噸增至去年的5336噸,實現了驚人的增長。但氣候的警鐘已然敲響,今年的產量預計將出現近年來的首次下滑。
價格風暴:數字背後的供應鏈警訊
供應的萎縮直接導致價格上升。根據外電報導,日本抹茶原料茶葉的批發價格已創下歷史新高,每公斤報價來到8235日圓(約446港元)。這個數字不僅比去年同期瘋漲1.7倍,更較2016年創下的4862日圓紀錄高出近七成。
價格的飆升,正從原料端逐步傳導至消費端。美國抹茶進口商Ooika的創辦人馬克·法爾松(Marc Falzon)指出,這波漲價潮恐怕只是開始。「即使日本茶農努力擴大種植面積,供應短缺的問題也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因為新的茶園從種植到可以穩定採收,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他預測,這波價格上漲的趨勢將會持續,全球的抹茶愛好者都將為此付出更高的代價。
歷史的迴響:從米價到抹茶,日本農業的氣候挑戰
這並非日本農業近期首次因極端氣候而拉響警報。就在幾個月前,日本的主食市場也經歷了一場相似的震盪。由於2024年夏季的酷熱天氣,導致該年度的稻米收成品質與產量雙雙下滑,進入2025年後,日本國內米價持續攀升,達到近十年來的高點,引發社會對糧食安全的廣泛擔憂。
雖然抹茶並非如稻米般不可或缺的主食,但兩者背後的邏輯驚人地相似:一個高度依賴本土種植、具有重要文化象徵意義的農產品,在極端氣候面前顯得異常脆弱。今日的抹茶危機,再次凸顯了日本農業在全球化與氣候變遷雙重壓力下的困境。
全球尋「綠」:抹茶生產的國際版圖
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抹茶早已超越了飲品的範疇,成為一種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象徵。從星巴克的抹茶拿鐵到各種抹茶甜點,其翠綠的身影無處不在,深受千禧世代與Z世代的追捧。法國YouTube網紅安蒂艾拉(Andiaela)創立的抹茶品牌「Milyatea Matcha」在線上大獲成功,今年更在東京原宿開設快閃店,吸引大量人潮,便是全球抹茶熱潮的最佳例證。
強勁的需求與日本供應的不確定性,自然引發了一個問題:除了日本,世界上還有其他地方生產抹茶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情況複雜。傳統意義上,最優質的抹茶與其獨特的「覆下栽培」(即在採收前用棚架覆蓋茶樹,以減少陽光直射,增加茶葉的葉綠素和茶氨酸含量)工藝緊密相連,而這正是日本,特別是京都宇治、愛知西尾等地區的專長。
近年來,中國、越南甚至肯亞等國家,也開始嘗試生產抹茶或抹茶粉。中國的浙江、貴州等地,憑藉其悠久的綠茶種植歷史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茶粉出口國。
不過,其產品多數在風味、色澤和工藝上與日本傳統抹茶存在差異,主要供應給食品工業,用於製作蛋糕、冰淇淋等,而非用於茶道或直接飲用。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