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樓市不如放寬強積金
香港樓市持續不振,樓價已跌近三分一,負資產宗數回升至逾4萬宗,重返2003年沙士水平。要令樓市回穩,必須着力刺激各類購買力,包括可考慮放寬強積金的投資限制,讓市民動用部份強積金作用途,釋放更多購買力。
有關強積金買樓問題,向來引起社會熱烈討論,有支持亦有反對。社會上其中一個反對理由,是認為若大量市民同時動用強積金入市,勢必推高樓價,反令年輕人更難。如樓價跌,淪為負資產,影響未來退休安排。但支持者認為,「磚頭」作為固定資產,既具備儲蓄功能,亦具升值空間,長遠回報或遠勝強積金的傳統投資組合。
尤其是年輕一代因首期問題而面對上車難的困境,若能提取部分強積金作為首期,有助早日,減輕日後租金壓力,更能及早建立資產基礎。樓價回落了,市民負擔能力提高,如果強積金可作買樓,相信會得到很多打工仔支持。
強積金制度今年將踏入25周年,截至去年年底,強積金總淨資產值接近1.3萬億元,人均賬戶結餘約27萬元;當中資產超過50萬元的強積金帳戶,2021年增至50萬個,資產100萬元以上的帳戶增至10萬個,而200萬元以上的「富戶」更有2萬個。
現時私人市場中,500萬元左右的兩房單位選擇頗多,按照最高九成按揭計算,首期涉50萬元。假設一半強積金作買樓,首期一成,上述10萬個資產達100萬元以上的帳戶,有機會即時零首期輕鬆入市。中原地產現時網上放盤有近3.6萬個,當中叫價500萬元以下的單位佔26%。
港平均樓價跌至700萬
近年一手供應量高,加上經濟疲弱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即使政府已多次出招,如全面撤辣、放寬按揭以至細價樓印花稅降至100元,樓市仍持續不振。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3月全港私人住宅樓價指數再跌0.49%,已連跌4個月,按年跌逾8%,創逾8年半新低,與2021年歷史高位比,樓價已跌近三分一。現時香港平均樓價已從四年前高峰逾900萬元,回落至約700萬元。
要樓價回升,確實不容易,港府必須繼續加大力度救市,如容許強積金作用途,將釋放更多購買力,尤其刺激年青人的需求,為樓市注入更大動力,救市效果或更勝撤辣,樓市交投量料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