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2025大阪世博預告未來:3D打印培養肉端上桌,你敢試嗎?

2025大阪世博預告未來:3D打印培養肉端上桌,你敢試嗎?

News
By Shiney Xu on 15 Apr 2025

隨著科技持續進步,家庭可能以3D打印技術有望實現肉品自製化。2025年大阪世博「健康護理館」會展出3D打印製肉,該展品由大阪大學聯合多家企業研發,利用細胞培養技術生產肉類,目標解決人口增長導致的蛋白質短缺問題。相較傳統畜牧業,此技術能大幅降低環境負荷風險,同時允許消費者根據健康需求調整肉品成分(如脂肪比例、營養強化),製造符合個人化健康標準的肉類食品。

新技術推動食品產業變革:3D打印培養肉的潛力

 3D打印培養肉技術正在為食品產業開啟新篇章。這種技術利用動物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肌肉組織,再通過3D生物打印機精準塑形,製作出與傳統肉類口感相近的產品。根據大阪大學與企業合作展示的成果,這項技術能自由調整脂肪與肌肉比例,打造個人化肉類,如霜降牛肉或低脂雞肉。與傳統畜牧業相比,培養肉可減少90%的溫室氣體排放與土地使用,應對氣候變遷與人口增長帶來的挑戰。

 此外,它避免了動物屠宰,迎合了日益增長的素食與道德飲食需求。2025年大阪世博會的「健康護理館」將這項技術推向前台,讓人們看到未來餐桌的可能性。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對食品供應鏈的重新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注入希望。

 如何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並取得商業成功

 將3D打印培養肉從實驗室推向市場,需跨越技術、監管與消費者接受度的三大門檻。首先,技術層面需降低成本與縮短生產時間。目前,培養一塊肉需半年,成本高昂。大阪大學正研發家用「肉類製作機」,讓消費者能像使用咖啡機般在家製作肉類,預計2031年實現商業化。其次,監管挑戰不容忽視。日本食品衛生法尚未批准培養肉公開食用,但世博會的展示為政策鬆綁鋪路,預計未來多國將放寬相關法規。第三,消費者接受度是關鍵。雖然試吃者表示培養肉口感稍弱,但改良後的味道已接近傳統肉類。

 大阪世博會7月8日的「燒烤香氣體驗」活動,讓參觀者感受到其潛力,成功提升公眾興趣。企業正與零售商合作,計畫將培養肉融入餐廳與超市供應鏈,預計2027年起在高檔餐飲市場試水溫。透過品牌推廣與價格競爭,培養肉有望十年內成為主流,改變全球飲食格局。

 3D打印培養肉帶來的資本運作

 目前只有三個國家,包括新加坡、美國和以色列——是全球唯三批准供人類食用的實驗室培養肉上市的國家。目前Good Meat和Upside Foods獲得了FDA的批准,可以生產和銷售實驗室培養的雞肉。此外,今年3月,Mission Barns公司宣布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其實驗研發的人造豬肉(lab-grown pork)生產產品。

 數據顯示,全球培養肉市場預計到2035年將達到近20億美元。在融資方面,以色列初創公司Aleph Farms於3月獲得2900萬美元投資,並計劃再籌集1000萬至1500萬美元,擴大其以色列試點工廠生產並在歐洲與亞洲設立中型工廠。資本流向不僅限於生產,還涵蓋生物打印設備與分銷網絡,預示產業生態的全面構築。然而,高研發成本與監管不確定性讓投資回報仍存風險,促使企業尋求跨國合作以分擔壓力。

 資本的湧入加速了它的腳步,但消費者接受度將決定其成敗。你會否擁抱這塊實驗室培育的牛排?未來十年,餐桌上的選擇或許不只關乎味道,更關乎地球的明天。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