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BF專欄】改變代際傳遞,從了解自己開始

【BF專欄】改變代際傳遞,從了解自己開始

Bloggers
By 艾瑪 沈 on 09 Mar 2018

1. 

上周日,我和先生大吵了一架。

起因,說起來很無聊,是一件極小的事。我怪他嫌我嘮叨,他怪我指責他玩遊戲。他說:我忙了一整個星期,剛坐下來,才玩了十來分鐘,你就挑我刺兒。兩人關著房門吵得很凶,嚇得門外的兩個孩子一整個下午都不敢大聲嬉鬧。

先生各方面都好,工作努力、有責任心、顧家、沒不良嗜好,但脾氣卻有些暴躁。有時,突然間,怒氣便如山洪爆發般宣洩了出來。原因不外乎兩點:要麼工作壓力太大、家人卻不理解;或是如這次這般,難得貪玩一下,我卻找他麻煩。

我是心理學科班出身,儘管沒從事相關行業,底子卻在。我知道,家人不理解他工作壓力大擔心被人責怪玩物喪志是他的情緒按鈕,就像美國總統手持的核爆開關一樣,輕輕一按,他就爆了。

結婚多年,我對他的成長經歷瞭若指掌,也明白這個心結從何而來。公公大學畢業,早年更是一家公司駐歐洲的經理。但讀書時期遭遇社會運動,影響在婚後浮現出來,得了身心疾病,休養在家,不再上班。婆婆沒什麼學歷,只能做一些底層工作。香港生活成本太高,她一個肩膀挑全家,極其辛苦,不免頗多怨言。先生便是聽著這些怨言長大,把公公當成反面教材,一路鞭策自己,決不能好吃懶做,決不能玩物喪志。於是,他努力讀書、工作、創業,闖下了一片小天地。如今,已近不惑之年,自己也有了兩個孩子,但這一按情緒按鈕即爆的脾氣,卻一直改不了。


/Pixabay

2. 

心理學認為,我們從小成長的家庭,即原生家庭,對我們的人格、行為習慣、人際交往能力都有很深的影響。

有些影響,我們能意識到,如,我先生知道他父親的狀況讓他成為了一個努力向上的人。還有一些影響,我們覺察不到。比如,當我先生因為擔心被人責怪玩物喪志而情緒爆發時,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也是受了原生家庭的影響。

而恰恰是這些我們意識不到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我們不同的認知、習慣和原則,從而造就了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

原生家庭的問題,督促著先生發奮圖強,也造就了他性格上的小缺陷。

作為太太的我,兒時父母關係較和睦穩定,他們開了家夫妻作坊,兩人同心協力一起賺錢養家。因此,我的個性就比較積極向上、樂觀平和。但他們忙於做生意,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把我交給親戚照顧。因而,我感情上又比較依賴人,希望多得到一些疼惜。

於是,當先生發怒時,儘管我受過心理學的教導,明白問題所在,知道這時候更需要包容與體諒,但有時還是按耐不住自己內心的渴求,變得情緒化起來。

在雙方衝突的同時,覺察著原生家庭對兩人各自的影響,是一種非常特殊且有趣的體驗。當情緒過後,塵埃落定,兩人把剛剛不受控制的情緒,攤開來剖析一番,感情反而更近了一步。也因此,婚後十幾年來,我們紅臉的次數越來越少,衝突間隔也越來越長。

這個世界,正因為有著不同故事的家庭,才培養出了性格迥異的人。這個世界,才能如此豐富多元,吸引人不斷去探尋。


/Pixabay

3. 

畢業後,我進入了金融行業,對投資理財方面多了些觀察。當我嘗試用心理學的觀點,去解讀人們的理財習慣時,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注:以下觀點僅基於我對身邊的觀察,未做實證研究。)

1)消費習慣

婆婆早年生活清苦,如今手頭寬裕了,會買很多吃的,把冰箱塞得滿滿的,也不買鮑參魚翅這些高價貨,就是包子、叉燒、魚蝦這些尋常食物。還會在特價時買一瓶瓶洗髮水沐浴露存著。

這不是個別現象。

身邊出生基層的朋友,即便如今生活優渥,依舊保持著類似的消費習慣:以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常受降價促銷影響購買了大量不需要的物品。而周圍那些兒時家境較好的朋友,消費時則更關注產品是否優質、設計是否獨特、品牌是否知名等,購買的物品也更加多元化。

2)投資偏好

在投資方面,基層出生的朋友,大多只想著好好工作,多存點錢,多給點家用。對風險的承受度較低,投資以儲蓄為主,配合一些穩健的收息類和債券類產品,較少主動嘗試風險較高的投資,也大多沒有長遠和全面的投資計畫。對於生活中遇到的不順,他們多抱怨,而較少進行理性地分析和計算。家境較好的朋友,則更願意嘗試收益高、風險也高的投資,也更容易從失敗中走出來。

3)家庭成員的財務關係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也許只在香港這種高生活成本的城市所特有,即,大多基層出生的家庭,成員之間的財政分得特別清楚,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成年的孩子住在家裡每個月要給父母家用,兄弟姐妹間分得一清二楚,外出消費AA制,家庭費用共同承擔,彼此各存各的私房等。而家境較好的家庭,家人經常會把錢放在一起去投資,彼此財政接濟的情況也更為常見。


/Pixabay

4. 

形成這樣的現象,很大原因在於家境較差的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到財商教育,也有部分原因是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影響。父母窮困,必然對金錢看重。對於基層家庭,錢能帶來很大一部分安全感。對損失錢財的恐懼,其實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我們貸款買樓的時候,就算租金能蓋過供款,婆婆還是時不時勸我們一下:你們步子太快啦。壓力太大。我的心很不安哪!” 

與那些基層出生、在大機構工作的朋友們談及創業的想法,經常會收到他們的消極回饋,諸如:如果這是個好機會,為什麼其他人不做?”“創業風險太大,還是好好把工作做好,升職加薪更實際。等等。

風靡全球的理財讀物《富爸爸窮爸爸》,正是介紹了兩位爸爸因觀念不同造成的截然相反的財務狀況。拿到博士學位、擔任政府公務員的窮爸爸,一生追求穩定的工作,卻受制于越來越高昂的帳單,只能繼續為錢工作,陷入惡性循環。而富爸爸剛開始也會努力工作,在錢不多的時候,懂得節儉,用節省下來的錢購買資產讓錢生錢,從而產生滾雪球的效應。

父母對待錢的態度,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下一代,而下一代又影響著再下一代,這樣就形成了代際傳遞,也就造成了階層固化


/Pixabay

5. 

原生家庭的影響,有的是正向的,助你成長;有的讓你養成了不好的習慣,或在你的人際交往中衍生出了很多無緣無故的衝突。

無論是理財觀念,還是人際交往的習慣,要想改變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改變代際傳遞,都應該從瞭解自己開始。

這些影響很多都是不易被察覺的,如果不是遇到風格完全不同的人,經過碰撞,再通過一番自省,很多人完全意識不到。因此,我們應該主動去接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知識。每一次的差異和不同,都是我們找到問題的機會。安全感缺乏的人,害怕不同,遇到不同意見和行為,第一反應常常是進行辯駁。而擁有安全感的人,會更開放地接受不同的理念和觀點。

先在認知層面看清楚自己有什麼不合理的想法和行為。找到我們的情緒按鈕,以及背後內心的渴求。當這些想法和行為一出現,就能夠識別並有意識的消除它們,或者至少使它們不對自己產生大的影響。

我與先生剛結婚時,每次吵架結束後都會回頭思量,剛剛那股無名火從哪裡來?為什麼彼此會有這樣的分歧?幾次下來,就能找到規律。下一次類似行為發生,就能第一時間識別出來——“!這情緒按鈕又爆了。儘管負面情緒還在,但不會對自己產生更深的影響。

彼此之間,把感受攤開來分享,就像在黑暗的地方,打開了燈,把一切擺在檯面上,黑暗就沒有那麼恐懼了。

理財習慣也是如此,先記錄自己的消費習慣,找到其中的規律,發現其中的不合理處。每次再次出現這樣的行為時,就覺察一次,反省一次,慢慢就會做出改變。

很多人,尤其是學過一點心理學知識的人,經常過多地強調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我們的父母也是平凡的人,也有他們的無奈和缺陷,一味把問題怪責在他們身上,反而錯失了自我成長、自我改正的良機。

我們是原生家庭中的孩子,同時也是我們孩子的原生家庭。過去的已然過去,未來的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

我們又打算給孩子傳遞什麼呢?

(本文經由博客艾瑪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 & photos: 艾瑪

🏆 立即報名「中小企卓越成就獎2024」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