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聯電股價】曾與台積電一時瑜亮   台灣聯電棄先進製程能重獲新生?

【聯電股價】曾與台積電一時瑜亮 台灣聯電棄先進製程能重獲新生?

Tech Investment
By AC on 11 Dec 2020
Senior Editor

正當大家都關注台積電(2330.TW)納米製程不斷創新「低」及市值不斷創新高之際,有一隻半導體股份自中芯國際(981.HK)被美國實施制裁後,股價同步悄然上漲 ---- 這隻股份就是台灣第二大晶片製造商、曾與台積電一時瑜亮的聯電(2303.TW)。截至周五(11日)收市,聯電收報46.1元新台幣,市值達5727億元新台幣(約1576億港元,約203億美元);而台積電就收報516元新台幣,市值達13.4萬億元新台幣(約3.7萬億港元,約4757億美元)

聯電與台積電可以算得上是「分道揚鑣的親兄弟」,過去更曾被號稱「晶圓雙雄」,但為何如今市值相差超過20倍?

聯電創立於1980年,亦是台灣第一家掛牌的半導體股份,該公司前董事長曹興誠擔任聯電總經理時代,董事長是張忠謀(就是現時為人熟悉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

一開始的時候,聯電以IC設計結合生產製造起家,整合元件製造(IDM)、開發自家處理器與記憶體產品,但曹興誠意識到這種經營模式事倍功半,於是最先提出晶圓代工這個構思,然而,曹興誠1984年拿著這個意念向張忠謀請教時,後者並不認同這種做法。不過3年後,張忠謀就創立了純晶圓代工的台積電,後來更被外界稱為「晶圓代工之父」

理念想法大相徑庭

一直要到1995年,聯電才放棄經營自有品牌,轉型為純專業晶圓代工廠。不過,聯電並不是獨立代工,而是選擇與IC設計公司合資開廠,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並且認為這樣可以鎖定客戶訂單。然而,後來聯又在公司內部自行成立IC設計部門,令客戶擔心技術被偷。

此外,中間還要加插一段小插曲,兩間公司在到中國設廠的做法上更是南轅北轍,中芯國際在2000年代成立,想要複製台灣晶圓代工模式,聯電在政策還未開放晶圓廠到中國設廠之際,就搶先援助設立蘇州和艦;台積電就等到法令允許才赴上海設廠。

由於聯電的客戶本來就擔心技術被偷,加上聯電還要到當時知識產權法律並未健全的中國發展,聯電不但要擔心自己的技術被偷,更要擔心客戶的技術被偷,因此難以獲得大客戶認同。到聯電要退回台積電路線時,技術及客戶都已落後一大截。

放棄先進製程研發

到2003年,台積電在銅製程出現大突破,代表性的0.13微米自主製程技術亮相,台積電自此大幅拋離聯電,之後更越戰越勇,在2011年正式量產28納米製程及在2017年推出10納米製程。後來數年的故事大家都而熟能詳,直到現時,台積電甚至超越三星及英特爾,向2納米進發,成為全球霸主。

另一邊廂,聯電至今還是未能進入先進製程技術之列,公司在2018年放棄了12納米以下先進製程研發,專注成熟製程,並投資布局多樣晶片應用,以及針對較小型IC設計業者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案,換言之,是專吃台積電不想做的訂單。

中芯轉單最大得益者

大家以為故事去到這裏就完結?世事往往出人意表。在聯電專注提高成熟製程市佔率的努力漸見成效之際,恰巧遇上同樣專注較低端市場的中芯國際遭美國制裁。

中芯國際是中國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今年9月,美國商務部認定中芯國際的產品有用於軍事目的「不可接受的風險」,因此實施出口限制,規定部分美國設備、原物料必須獲得出口許可證後才能向中芯供貨,到本月4日,中芯國際更被美國正式列入中國涉軍企業名單。

自中芯被制裁的消息發布以來,台灣一些晶片製造商陸續接獲原是中芯國際客戶轉過來的訂單,市場認為聯電是最大得益者,令聯電股價自今年以來升近200%,氣勢完全不輸給台積電,雙雄爭霸的畫面似乎再度浮現在市場眼前,聯電能否借助中芯轉單的氣勢再度吐氣揚眉,市場將拭目以待。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 立即報名「中小企卓越成就獎2024」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