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思維】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中央未有重大刺激措施 平衡發展成重大挑戰
滬深 300 指數在 2022 年已下跌了 21.6%,而今年以來又再下跌約 4.7%。隨著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房地產市場崩盤的擔憂加劇,中國股市的表現明顯落後於日本和美國等其他主要市場。儘管陰雲密布,不少國內的經濟學家都建議採取更大膽的行動,但中央政府一直未有推出重大刺激措施或做出重大政策改變。更甚的是,中央最高領導人似乎沒有表現出對前景感到擔憂的跡象,而且似乎對支持更多刺激措施不感興趣,也顯然不願接受此類舉措。中央對緊縮政策的偏好,無疑令普羅大眾感到震驚。
有別於過去每當國內經濟增長出現疲弱時,中央政府會以刺激房地產市場或建設基礎設施的老套路,但習近平主席卻有意增加對符合其國家安全和技術自給自足等優先事項的領域的投資,並利用股票市場引導資本,以重塑中國經濟。因此,即使股票市場看似表現疲憊,但 IPO 市場仍然相當活躍;顯然,有政策激勵將資本引導到對中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領域。根據《金融時報》的統計顯示,國內今年已有約 200 家境內公司上市,合共籌集了超過 400 億美元;這是華爾街籌集金額的兩倍多,也幾乎佔全球籌集總額的一半。
事實上,在今年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上,習主席曾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捉住要害)問題,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改善配置創新資源,使中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新型舉國體制」中的「新」,以及對「市場機制」的提及,甚至在對網絡平台產業和其他不受歡迎的產業進行打擊之前,中央就一直強調國有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儘管,國企的生產力記錄參差不齊,高舉「新型舉國體制」明顯扭轉了自鄧小平以來所強調要改革國有企業、鼓勵私部門成長的模式。不過,這種與蘇聯風格十分相似的自上而下的經濟規劃,在過去卻沒有為大眾帶來真正的繁榮。
中央官員們試圖推動高科技製造業、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新經濟相關產業等戰略行業上市、籌集資金,好讓這些企業得到更蓬勃的發展。相反,那些與政策制定者的優先事項不相符的公司,卻沒有得到上市所需的投資銀行支持。換句話說,由政府引導基金中將數千億美元投入於國家優先事項的準上市公司,例如讓半導體製造、生物科技、電動車、高端製造等產業的公司上市。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讓這類企業可以擴大規模,幫助推動消費者支出的成長,以填補因中國房地產市場規模縮小所留下的缺口。
監管機構除了透過延長「禁售期」、限制公司內部人士出售股票,尤其是在公司股價跌破發行價或未能向股東支付股息的情況下。當局正在鼓勵廣泛的國內機構投資者購買和持有戰略行業的股票,以支撐價格。這些措施表明,政府希望市場接受黨國明確而頻繁的指導。但對於外國投資者,這項努力卻收效甚微。因為根據證券交易所的數據顯示,海外投資者上個月賣出了創紀錄的 120 億美元中國股票。某程度上來說,中國似乎正處於結構性降級之中,國際投資者及海外基金皆減少了配置到中國股票市場的資本比例。
隨著外國基金紛紛拋售所持的中國股票,中國的國有資本「國家隊」唯有忙著買入。但僅僅為了支持估值而將資金投入,這種做法會否造成浪費?從長遠來看,這又是否行得通?顯然,國家希望透過控制股市,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為更多元化和創新的模式。從中央角度來看,重蹈覆轍部署大規模的救市刺激措施,只會延遲早已負債累累的房地產開發商不可避免的清算,並推遲向新中國經濟轉型的計劃。然而,如何平衡國家優先事項與市場機制、如何實現經濟永續發展,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挑戰。
輝立証券研究部高級分析師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